沙门氏菌感染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沙门氏菌感染(salmonella infection),各种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此处指非伤寒及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感染。

临床表现

按其临床表现分为四型。

胃肠炎型

最常见,约占70%。潜伏期6~48小时(2小时~3天),多在食用污染的食物12~24小时突然发病,表现恶心、呕吐,继而迅速出现腹绞痛及腹泻。大便多呈水样,偶有黏液或脓血便,每日三四次至数十次不等。伴发热、畏寒。轻者可无发热,严重者可呈暴发型,迅速脱水,引起休克、酸中毒及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健康成年人发病,症状持续2~5天后可恢复,而年老体弱者则可持续较长时间。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发生严重脱水。

伤寒型

多由猪霍乱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引起,临床表现类似伤寒。但病情较轻,病程相对短,一般为1~2周。皮疹少见,腹泻明显,但很少并发肠出血和肠穿孔。

败血症型

呈散发,常见于儿童或患慢性疾病的成年人。各种沙门氏菌均可引起,以猪霍乱沙门氏菌最常见。菌进入人体后,早期即侵入血流,肠道常无病变。起病通常急骤,有高热、畏寒、出汗、乏力等表现,常有肝脾肿大。可反复发作,持续数周或更长时间。部分患者可出现肠道外局灶性化脓性感染,发热时间更长。

局灶化脓感染型

在发热或退热后出现,如关节炎、骨髓炎、脑膜炎、肾盂肾炎、肺炎等,多为化脓性炎症。沙门氏菌性脑膜炎常见于婴儿,特别是新生儿,临床表现类似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但易复发、病程长,病死率高达40%~60%。沙门氏菌性肺炎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病者,可发生肺脓肿,病死率高。

其他

还可表现为泌尿系感染。

诊断

病史有进食可疑被污染的食物史,尤其是家畜、家禽的肉、蛋类;同食者短期内集体发病。有上述的临床表现。从病人的呕吐物、粪便、血液脓液及可疑食物中分离出沙门氏菌,即可确诊。但须和其他细菌引起的胃肠炎、发热、败血症及局部化脓性感染鉴别。

治疗

胃肠炎型的治疗主要是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输液治疗。通常不需用抗菌药物治疗,但对病情较重的婴儿或老年患者可选用喹诺酮类(儿童不用)、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等治疗3~5天。败血症或局灶性感染者亦可选用上述药物。必要时行脓肿切开引流。

预防

主要是注意饮食卫生及加强肉、蛋类的管理。对食品和水源严格进行卫生检查,对家禽、肉类、蛋品等必须彻底煮熟。生、熟食品应分开加工,以免发生交叉感染。带菌者应暂时离开饮食工作。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暴发时,及时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做好控制该病流行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