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12个用户的30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扩展80首]]》、《[[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4-6年级)]]》<br><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泊秦淮'''</span><br><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泊秦淮</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唐·[[杜牧]]</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唐·[[杜牧]]</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green;">
+
<span style="font-size: 128%; color:green;">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br>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br>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br>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br>
第10行: 第10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泊秦淮》为[[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为[[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皆收录此诗。《[[千家诗]]》诗题作《秦淮夜泊》。泊,停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泊:停泊。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
  此诗是作者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夜泊秦淮河,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烟雾笼罩着寒冷的(秦淮河)水,月光照在(岸边)白色的沙土上,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岸上的酒家。</span><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烟雾笼罩着寒冷的(秦淮河)水,月光照在(岸边)白色的沙土上,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
</span><br>
 
  烟:烟雾。<br>
 
  烟:烟雾。<br>
 
  笼(lǒng):笼罩。<br>
 
  笼(lǒng):笼罩。<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歌女不知亡国之恨,依然在江对岸唱着后庭花这一亡国之曲。</span><br>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歌女不知(曲中有)亡国之恨,依然在江对岸唱着《后庭花》这一亡国之曲。</span><br>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br>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br>
 +
  犹:还。<br>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br>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br>
  泊:停泊。<br>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br>
 
  
 +
 +
[[文件:284泊秦淮.jpg|center|thumb|400px|《泊秦淮》题图]]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
  这首诗是作者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
 +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唐朝的都城虽不在这里,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夜泊秦淮,作者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实际上是指责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杜牧所处的时代正值晚唐,国势日衰,统治者昏庸腐朽,百姓民不聊生。作者为唐王朝的前景感觉到忧虑,作了这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泊秦淮》,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
 +
  头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描摹烟月朦胧的画面,点明夜泊的地点。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
 +
  后二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说,隔江的歌女全然不关心即将衰亡的国家,唱的是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当年陈后主每日寻欢作乐,终于为隋朝所灭,如今歌女还在唱这支“亡国之音”。“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
 +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
 +
'''名家点评:'''
 +
 +
  《唐诗正声》:吴逸一曰:国已亡矣,时靡靡之音深入人心,孤泊骤闻,自然兴慨。
 +
 +
  《唐诗绎》:首句写景荒凉,已为“亡国恨”钩魂摄魄。三四推原亡国之故,妙就现在所闻犹是亡国之音感叹,索性用“不知”二字,将“亡国恨”三字扫空,文心幻曲。
 +
 +
  《而庵说唐诗》:“烟笼寒水”,水色碧,故云“烟笼”。“月笼沙”,沙色白,故云“月笼”。下字极斟酌。夜泊秦淮、而与酒家相近,酒家临河故也。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那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其内哉!杜牧之隔江听去,有无限兴亡之感,故作是诗。
 +
 +
  《诗法易简录》:首句写秦淮夜景。次句点明夜泊,而以“近酒家”三字引起后二句。“不知”二字感慨最深,寄托甚微。通首音节神韵,无不入妙,宜沈归愚叹为绝唱。
 +
 +
  《诗式》:首句状景起。烟、水色青,故“烟笼水”;月、沙色白,故“月笼沙”:此秦淮景色也。次句点“泊秦淮”。泊近酒家,为下商女唱曲之所从来处,已伏三句之根。三句变换,四句发之,谓杜牧听隔江歌声。知《玉树后庭花》曲系陈后主亡国之音,足动兴亡之感,而商女不知曲中有恨,但唱曲而已。
 +
 +
  《唐人绝句精华》:首二句写夜泊之景。三句非责商女,特借商女犹唱《后庭花》曲以叹南朝之亡耳。六朝之局,以陈亡而结束,诗人用意自在责陈后主君臣轻荡,致召危亡也。
 +
 +
 +
[[文件:《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12.jpg|center|thumb|400px|《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12]]
 +
 +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span></center><br>
 +
[[文件:千家诗040-1-600.jpg|center|thumb|400px|《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
[[文件:千家诗040-2-600.jpg|center|thumb|400px|《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br>
 +
 +
  1.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
 +
  参考答案: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
 +
 +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
 +
  参考答案;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
 +
 +
  3.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
 +
  参考答案: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
 +
 +
  4.请简述最后一句的《后庭花》的相关典故,并分析作者指责商女的用意。
 +
 +
  参考答案:南朝陈后主在位的时候,大建宫室,生活奢侈,创制了《玉树后庭花》等歌曲寻欢作乐。作者指责商女实际上是一种曲笔,他真正想指责的是那些听歌女唱歌的人。只知道享乐,不关心国家,没有忧患意识。
 +
 +
 +
  5.请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
 +
  参考答案:烟、水、月、沙、酒家、秦淮河。
  
  
 +
  6.诗中的弦外之音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
  参考答案:作者借商女唱亡国之音的《后庭花》,表面是讽刺“商女”,实际是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醉死梦生的统治者,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
  7.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
+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名家点评
+
  参考答案:D
《唐诗正声》:吴逸一曰:国已亡矣,时靡靡之音深入人心,孤泊骤闻,自然兴慨。
+
  
《唐诗绎》:首句写景荒凉,已为“亡国恨”钩魂摄魄。三四推原亡国之故,妙就现在所闻犹是亡国之音感叹,索性用“不知”二字,将“亡国恨”三字扫空,文心幻曲。
 
  
《而庵说唐诗》:“烟笼寒水”,水色碧,故云“烟笼”。“月笼沙”,沙色白,故云“月笼”。下字极斟酌。夜泊秦淮、而与酒家相近,酒家临河故也。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那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其内哉!杜牧之隔江听去,有无限兴亡之感,故作是诗。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br>
《唐诗别裁》:绝唱。
+
《网师园唐诗笺》:后之咏秦淮者,更从何处措词?
+
《诗法易简录》:首句写秦淮夜景。次句点明夜泊,而以“近酒家”三字引起后二句。“不知”二字感慨最深,寄托甚微。通首音节神韵,无不入妙,宜沈归愚叹为绝唱。
+
《唐诗笺要》:盱目刺怀,含毫不尽。“千里枫树烟雨深,无朝无暮听猿吟”,凄不过此。
+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王阮亭司寇删定洪氏《唐人万首绝句》,以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为压卷,韪于前人之举“蒲萄美酒”、“秦时明月”者矣。近沈归愚宗伯亦效举数首以续之。今按其所举,惟杜牧“烟笼寒水”一首为角。
+
《唐绝诗钞注略》:何焯云:发端一片亡国恨。王尧冲云:“近酒家”,歌声所由来矣。
+
《诗式》:首句状景起。烟、水色青,故“烟笼水”;月、沙色白,故“月笼沙”:此秦淮景色也。次句点“泊秦淮”。泊近酒家,为下商女唱曲之所从来处,已伏三句之根。三句变换,四句发之,谓杜牧听隔江歌声。知《玉树后庭花》曲系陈后主亡国之音,足动兴亡之感,而商女不知曲中有恨,但唱曲而已。
+
《诗境浅说续编》:《后庭》一曲,在当日琼枝璧月之场,狎客传笺,纤儿按拍,无愁之天子,何等繁荣!乃同此珠喉清唱,付与秦淮寒夜,商女重唱,可胜沧桑之感?……独有孤舟行客,俯仰兴亡,不堪重听耳。
+
《唐人绝句精华》:首二句写夜泊之景。三句非责商女,特借商女犹唱《后庭花》曲以叹南朝之亡耳。六朝之局,以陈亡而结束,诗人用意自在责陈后主君臣轻荡,致召危亡也。
+
  
 +
  [[杜牧]](803~约852年),[[唐朝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佑]]孙。[[大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其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六)
  
  

2022年7月1日 (五) 14:25的最后版本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题与背景:

  《泊秦淮》为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为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皆收录此诗。《千家诗》诗题作《秦淮夜泊》。泊,停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六朝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


  此诗是作者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夜泊秦淮河,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逐句释义: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烟雾笼罩着寒冷的(秦淮河)水,月光照在(岸边)白色的沙土上,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烟:烟雾。
  笼(lǒng):笼罩。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歌女不知(曲中有)亡国之恨,依然在江对岸唱着《后庭花》这一亡国之曲。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犹:还。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泊秦淮》题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唐朝的都城虽不在这里,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夜泊秦淮,作者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实际上是指责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杜牧所处的时代正值晚唐,国势日衰,统治者昏庸腐朽,百姓民不聊生。作者为唐王朝的前景感觉到忧虑,作了这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泊秦淮》,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头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描摹烟月朦胧的画面,点明夜泊的地点。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后二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说,隔江的歌女全然不关心即将衰亡的国家,唱的是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当年陈后主每日寻欢作乐,终于为隋朝所灭,如今歌女还在唱这支“亡国之音”。“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名家点评:

  《唐诗正声》:吴逸一曰:国已亡矣,时靡靡之音深入人心,孤泊骤闻,自然兴慨。

  《唐诗绎》:首句写景荒凉,已为“亡国恨”钩魂摄魄。三四推原亡国之故,妙就现在所闻犹是亡国之音感叹,索性用“不知”二字,将“亡国恨”三字扫空,文心幻曲。

  《而庵说唐诗》:“烟笼寒水”,水色碧,故云“烟笼”。“月笼沙”,沙色白,故云“月笼”。下字极斟酌。夜泊秦淮、而与酒家相近,酒家临河故也。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那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其内哉!杜牧之隔江听去,有无限兴亡之感,故作是诗。

  《诗法易简录》:首句写秦淮夜景。次句点明夜泊,而以“近酒家”三字引起后二句。“不知”二字感慨最深,寄托甚微。通首音节神韵,无不入妙,宜沈归愚叹为绝唱。

  《诗式》:首句状景起。烟、水色青,故“烟笼水”;月、沙色白,故“月笼沙”:此秦淮景色也。次句点“泊秦淮”。泊近酒家,为下商女唱曲之所从来处,已伏三句之根。三句变换,四句发之,谓杜牧听隔江歌声。知《玉树后庭花》曲系陈后主亡国之音,足动兴亡之感,而商女不知曲中有恨,但唱曲而已。

  《唐人绝句精华》:首二句写夜泊之景。三句非责商女,特借商女犹唱《后庭花》曲以叹南朝之亡耳。六朝之局,以陈亡而结束,诗人用意自在责陈后主君臣轻荡,致召危亡也。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12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试题精选:

  1.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参考答案: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参考答案: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4.请简述最后一句的《后庭花》的相关典故,并分析作者指责商女的用意。

  参考答案:南朝陈后主在位的时候,大建宫室,生活奢侈,创制了《玉树后庭花》等歌曲寻欢作乐。作者指责商女实际上是一种曲笔,他真正想指责的是那些听歌女唱歌的人。只知道享乐,不关心国家,没有忧患意识。


  5.请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参考答案:烟、水、月、沙、酒家、秦淮河。


  6.诗中的弦外之音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作者借商女唱亡国之音的《后庭花》,表面是讽刺“商女”,实际是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醉死梦生的统治者,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7.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D


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年),唐朝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佑孙。大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其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