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立陶宛联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王冠领地,史称波兰立陶宛联邦(波兰语:Rzeczpospolita Obojga Narodów,立陶宛语:Abiejų Tautų Respublika),简称波兰立陶宛(波兰语:Rzeczpospolita),1791年后称作波兰联邦,是一个存在于14-18世纪,位于东欧中欧的政合国。由波兰王国立陶宛大公国在1569年经过卢布林联合而结为一国,这个国家是“一个国王之下的共和国”,其面积和人口都位于欧洲的前列。

波兰立陶宛联邦呈现出超前性和多元性,以当时少有的宗教自由和对农奴的宽容而闻名,波兰享有当时世界比例最大的选民人数,还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并列为16-18世纪犹太人唯二的避难所,这让欧洲史学家习惯称波兰立陶宛联邦为“最尊贵共和国”的名号。

它的许多特点体现出它在当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国家:其政治制度是贵族共和制和选举君主制的混合,法律与由众议院贵族(波兰语:Szlachta,意思为众议院的公民)控制的议会(波兰语:Sejm,意思为议会)限制君主的权力,这种制度是现代民主制、君主立宪制及联邦制的先驱。该联邦的两个主体国家: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在原则上是平等的,虽然波兰并没有强制对立陶宛实行过同化政策,但波兰王国因为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优势较强而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立陶宛大公国在一开始保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过经过时间的推移,立陶宛的贵族在语言和文化上自动被波兰化,以至于波兰立陶宛联邦对立陶宛这一国家和民族概念的认同逐渐消亡。

在波兰黄金时代的几十年后,联邦在17世纪中期遭遇政治混乱期,国势江河日下,直到1772年开始被三大强邻奥地利(哈布斯堡-洛林皇朝)、普鲁士王国和俄罗斯帝国三度瓜分,最后于1795年亡国。在联邦的灭亡前夕,它经历重大改革,其中包括编纂《五三宪法》这个现代史上第二悠久的成文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