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细密画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毕扎德的作品《大流士和他的养马人》(1488~1489)

  斯细密画拼音bō sī xì mì huà),(英语:Persian miniatures),13~17世纪流行于波斯文化影响范围之内的手抄本插图。保存下来的波斯细密画都是波斯和印度的寓言、传说以及帝王、英雄传记的插图和封面装饰,很少涉及宗教内容。

  13世纪的波斯细密画来自不同艺术中心,通称为塞尔柱画派。其中《加林手抄本》是已知最早的波斯细密画之一,多采用红色为底色,人物造型稚拙,动植物造型明显几何图案化 。塞尔柱画派分巴格达风格、摩苏尔风格、赖城风格。13世纪下半叶,蒙古人入侵使波斯细密画受到中国艺术的强烈影响,如山川、河流、人物服装趋于中国化,塞尔柱画派转向新的东方风格。1258年伊儿汗王朝定都大不里士,成为波斯细密画新风格的摇篮,与伊斯兰国家的绘画在风格上逐渐区别开来,充满活力的动物形象与富有中国特色的山水风景结合起来,空间感加强,色彩淡雅,线条流畅,有的云彩和波浪的表现形式采用中国的图案规范。代表大不里士画派最高峰的作品是菲尔多西的《列王纪》,人物表情细腻,背景为中国式山水画,笔法苍劲,整个画面气氛纯属中国风味。另外,14世纪绘制的《宇宙志》手抄本中的细密画,仍是典型的贾拉伊尔时期的大不里士画派作品,东方艺术影响明显,人物脸型扁圆,身穿蒙古式长袍。

  设拉子是波斯南部继承保守民族传统的地方,形成的设拉子画派具有浓厚的古波斯风格,人物排成一线,互不重叠,底色衬托红或黄色,云彩、树木等几何图案化,追求平面装饰效果。代表作是4部带插图的《列王纪》。15 世纪中叶波斯细密画基本分为具民族风格、以装饰效果为主的设拉子画派和吸取东方艺术因素、受到拜占廷和威尼斯影响的大不里士画派。

  15世纪下半叶,波斯的赫拉特是一个重大的书籍艺术中心,并形成赫拉特画派,其代表人物毕扎德,是波斯艺术发展史上的大师,在15世纪末创立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将中国和拜占廷艺术的某种因素巧妙地同化于本民族艺术土壤中 ,构图上重视各种几何图形之间的平衡和谐关系,色彩上讲究统一色调,既丰富又典雅,颇有韵律,善用伊斯兰教艺术中书法和植物纹样,增强画面精微的装饰效果,不讲求透视关系。赫拉特画派使萨非王朝细密画走向盛期。而萨非时期的细密画成为其绘画史上的黄金时期。其宫廷绘画充满欢乐、繁闹、纵情、奢侈的气氛。此时艺术的繁荣与当时统治者的保护是密切相关的,曾涌现出大批卓越的艺术家。

  13~17世纪波斯细密画的发展过程中反映出伊朗民族伟大的同化力,它吸取外来影响,并赋予朝气蓬勃的民族生命力。因它处于东、西两大文明的中间地带,所以综合了所有外来因素,创立了伊朗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

  塞尔柱画派 13世纪的波斯细密画来自不同的艺术中心,如巴格达、摩苏尔和赖城等地。因这些城市都在塞尔柱王朝境内,所以这些城市的细密画通称塞尔柱画派。13世纪上半叶绘制的《加林抄本》是已知最早的波斯细密画之一,属于巴格达风格。13世纪下半叶,蒙古人的入侵带来中国艺术的强烈影响。塞尔柱画派转向一种新的东方风格。

  大不里士画派 1220~1258年间,蒙古人入侵中亚地区,中国绘画技法在伊朗地区普遍传播,波斯细密画和小亚细亚以西的伊斯兰国家的绘画在风格上逐渐分道扬镳。1258年统治伊朗的伊尔汗王国把大不里士作为首都,它成为波斯细密画新风格的摇篮。代表大不里士画派最高峰的作品是1330~1340年间绘制的菲尔多西《王书》,今仅存30页细密画。画中人物服饰带有蒙古人样式,背景衬托着中国式山水,笔法苍劲瘦削。

  14世纪中叶贾拉伊尔家族统治整个伊拉克和波斯中西部,控制了大不里士,热心支持书籍艺术发展。贾拉伊尔时期的画家吸取东方艺术某些因素,为15世纪的帖木儿王朝艺术打下基础。

  设拉子画派 设拉子是波斯南方的一个重镇,它更多地继承了伊朗的民族传统。统治者穆扎法尔是著名的诗歌和绘画保护人。四部带有插图的《王书》,于1330年到1393年间绘制。它们保持着浓厚的古波斯风格,人物排成一线,互不重叠。底色衬托着红色或黄色。云彩、山川、树木均几何图案化,是画面空间的填充物。设拉子画派的主要特征是追求平面装饰效果,讲究色彩的协调关系,不追求空间深度。

  帖木儿的孙子伊斯坎达尔于1409年成为设拉子的统治者。这时期的细密画把大不里士与设拉子两种风格结合起来。

  赫拉特画派 赫拉特城在帖木儿王朝后期已是重要的书籍艺术中心。1485年左右,赫拉特画派达到繁盛阶段。杰出代表人物毕扎德在15世纪末创立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把波斯细密画提高到新的水平。他把中国绘画和拜占廷艺术的某些因素巧妙地同化于本民族艺术土壤中。在构图上重视各种几何图形之间的平衡和谐调关系,通过方形、半圆形、菱形等图案的配合,形成节奏感。在色彩上讲究统一色调,既丰富又典雅,颇有韵律。他善于选用伊斯兰艺术中的书法和植物纹样,增强画面精微的装饰效果。他采用散点透视,利用平面的剖视角度,既表现室内场面,同时又表现室外景色,人物的比例相应缩小,但是面部表情、服饰、动态刻画得十分精微、细腻、生动。如作于1488年的《在清真寺中讨论问题的神学家们》、《清真寺内景》(均藏开罗埃及皇家图书馆)都属于毕扎德盛期作品。在生前,他的作品就不断被人临摹,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范本。毕扎德在1494年赫拉特被伊斯梅尔征服以后为萨法维王朝服务,成为皇家图书馆的负责人。

  萨法维王朝细密画 萨法维时期是波斯绘画史上的黄金时代。萨法维时期的艺术繁荣与当时统治者的保护和支持密不可分。当时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是阿卡·米拉克和苏丹·穆罕默德,他们都是毕扎德的学生,也是沙·塔赫马斯普的绘画老师和密友。米拉克善于描绘装饰图案,穆罕默德偏爱东方风格的画面效果。萨法维王朝前期艺术,诸如《穆罕默德升天》插图等,也被称作大不里士画派,具有宫廷绘画的华贵豪奢的特点。主要作品有1537年绘制的《王书》,1539~1542年间的内扎米的《五卷诗》,贾米的《七宝座》和哈菲兹诗集插图。

  沙·阿拔斯即位后迁都伊斯法罕,他建造了很多宏伟的建筑物,绘画上也出现了兴旺景象。伊斯法罕画派追求优雅秀丽,注重柔美的线条表现力,给人以甜润纤秀的艺术感觉。里扎·阿·阿拔斯是该画派的首领,他的影响甚大,代表了当时的风尚。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