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泥炭汉语拼音:nítàn;英语:Peat),的前身,又称泥煤草炭。是沼泽中堆积的植物遗体在微生物的参与下经过泥炭化作用形成的富含水的有机质堆积物。泥炭中的有机质以腐殖酸为主,含量占50%~80%,还混有低等生物腐解而成的腐泥物质和无机的泥质和粉砂。

  泥炭质地松软,呈海绵状块体,含水量很高,挖出的泥炭在空气中风干后水分仍可达35%~45%,密度1.20~1.60克/厘米3,容易燃烧,发热量为9.50~15.0兆焦/千克。泥炭形成后被埋藏,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力下经过压实脱水成岩为褐煤;当地壳继续下沉,褐煤在地下深处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下,经过煤化作用演化成烟煤以至无烟煤

  泥炭可用作燃料,农肥,制作腐殖酸类复合肥料;还可用作鱼饲料,果木和蔬菜的培植土,花卉的营养钵等;工业上用来发电、酿酒,制陶;还可用于医药等。

组成

  泥炭的组成和性质依有机质分解程度不同而异。分解程度较低的泥炭呈浅棕色或浅褐色,含有大量植物残体;分解程度较高的泥炭呈黑褐色或黑色,质地较硬,植物残体不易辨认。泥炭中的有机质经过有机溶剂抽提和碱性溶液处理,可以得到大量腐殖酸(50%左右)、沥青、易水解的化合物(如糖类、半纤维素及果胶等)和纤维素、木质素等。泥炭中有机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氢、氧、氮、硫,无机物主要是黏土、石英和其他矿物杂质。腐殖酸是一种由羟基芳香羧酸所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的胶状混合物,在12,000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是由极小的球形微粒连接而成的团聚体。此外,泥炭中还含有其他元素,如磷常见值为0.04%~0.17%,钾0.5%~1.3 %,氮l.5%~2.0 %,有的泥炭还含稀有分散元素锗、镓、钒等。

形成条件

  泥炭的形成是植物、水文、地貌、气候等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缓慢沉降的构造背景也是必要条件。气候条件中湿度比温度更重要,地球表面凡有水和植物生长的地方,只要有适合植物遗体堆积保存的条件,不论热带、温带或寒带,都有泥炭形成。除南极洲外,其他各大洲都有泥炭分布。从高纬度区到低纬度区泥炭富集程度递减,全世界4,204亿吨泥炭,85%分布在纬度较高的温寒带潮湿和半潮湿地区。热带植物生长速度快,植物残体分解速度也快,泥炭层的厚度难以积累。泥炭的赋存受环境影响明显,潮湿的海岸地区是泥炭堆积的有利场所,山脉向海一侧为有利条件,而背海一侧为不利条件,但海风过大时会带来细沙,容易破坏泥炭沼泽的发育;与河流作用有关的泥炭沼泽的发育,具有支流区多而干流区少、上游区多而下游区少的特点;断陷湖盆的浅水区可形成巨厚的泥炭层,但横向不稳定;火山口湖和堰塞湖形成的泥炭层可达9米以上;平原区湖盆泥炭层厚度不大,但横向稳定,受季节性洪水影响易出现泥质夹层;冰川融化雪水补给的山前沼泽地带也有泥炭矿床发育。

中国泥炭资源

  中国的泥炭资源丰富,20世纪80年代末据地质矿产部调查,中国泥炭资源量为46.87亿吨(干重)。按国际泥炭学会规定,以40%容重核算,1998年全国泥炭资源量为124.96亿吨。泥炭矿床多发育在湖盆浅水地带,这类矿床约占全国泥炭资源的65%;河流两侧的河漫滩洼地或废弃河道(包括牛轭湖)中的泥炭矿床约占20%,其他类型约占15%。四川西部松潘若尔盖沼泽是中国现代最大的沼泽,海拔高达3,400~3,600米,年平均气温0.6~1.20℃,年降雨日长达150天左右,水分充沛,植物生长和泥炭堆积条件特别好,在约30万公顷范围内的宽谷谷底、阶地及湖滨洼地广泛发育了2~10米厚的泥炭层,资源量达20多亿吨(自然干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