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海岸带(coastal zone),海洋与陆地之间的交接、过渡和相互作用的地带。以海岸线为基线,向海陆两侧扩展,具有一定的宽度。海岸带至今无统一定义,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海岸带,包括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所达到的范围。向陆的界限是暴风浪作用的上限,向海一侧是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即水深相当于1/2波长的地方,由3个基本单元组成:①海岸,平均高潮线以上的沿岸陆地部分,通常又称潮上带。②潮间带,介于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的地区。③水下岸坡,平均低潮线以下的浅水部分。中国的“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中,把海岸带的外界规定为向海延伸至−10~−15米等深线,其内界规定为向陆地延伸10千米左右,实际上是狭义的海岸带。广义的海岸带,其范围更加广阔,按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1993、1995)提出的新概念,海岸带的范围从+200米到-200米,即大陆侧的上限是200米等高线,海洋侧的下限是大陆架的边坡,大致与-200米等深线相当。包括沿海平原、河口三角洲、浅海大陆架一直延伸到大陆边缘的广阔地带,约占全球面积的18%,其中包括0~−200米的海岸海洋。在实践中,海岸带的定义要根据研究的目的来确定。国际上对海岸带的划分主要有4个标准:①自然标准。②行政边界。③指定距离。④选择环境单元。在海岸带的划分中,没有任何单一的标准是普遍适用的,也不可能用一个标准来满足海岸带划分所要求的全部条件。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采用IGBP海岸带概念划分海岸带,更能充分反映海岸带在地球系统中所处的特殊位置,突出海陆交互作用这一重要的地球系统过程。

海岸带具有极大的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意义。它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是与人类生存及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地带。海岸带汇聚着种类繁多的自然资源,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土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岸带各种地貌景观类型丰富,有海岸平原、河流、海滩与沙丘、三角洲、河口、潟湖、红树林、基岩海岸、珊瑚礁和海岸湿地及其他地理单元。它兼有海陆两个生态系统的特征,对于维持区域乃至全球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海岸带又是地球上最富生产力的地区,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世界90%的海洋渔获量在海岸地区。海岸带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全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全球河流入海悬浮物质、生源要素及污染物的75%~90%归宿于海岸带,海岸带环境演化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空间、生存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海岸带是地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交会的地带,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及地质过程交织耦合,加上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各种过程更趋复杂。海岸带与全球变化有着密切关系,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区域。为了深刻认识海岸带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在全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1992年12月,作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核心子计划之一的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开始实施,集中研究陆地、海洋、大气的相互作用。自1993年以来,先后在世界范围内选择了10余个重点区域建立核心计划以推动全球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其中包括中国所在的东亚陆海相互作用(EALOICZ)计划。与此同时国际海洋学委员会(IOC)发起“海岸带综合管理”计划。国际LOICZ计划已完成了以海岸带物质通量和循环特征为中心的第一个十年工作,从2002年开始的另一十年计划,对以下问题进行海岸带过程的系统分析:①流域入海物质和人类活动变化对海岸带功能的影响。②海岸土地利用和城市化效应。③陆源物质在海岸和陆架水域的归宿和转化。④海岸系统的可持续性和资源管理。⑤海岸带的脆弱性以及人类与资源的风险。

海岸带生态环境脆弱,环境灾害频繁。充分开发与合理利用海岸带自然资源,治理海岸带环境灾害,实现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面对海岸带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亟须加强海岸带的综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