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气关系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海-气关系( ocean-atmosphere relation ),海洋与大气之间,通过能量和物质交换产生的相互作用关系。海洋和大气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两个主要成员,是地球上两部分密度不同的流体,它们之间有着广阔的交接面,构成了耦合系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形成各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现象。认识这些运动过程和现象,评估它们在天气和气候环境演变中的作用,探讨其可预测性,是海–气关系研究的主要内容。它已成为气候系统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海–气交换

通过海洋与大气交界面的能量和物质交换,包括热量、动量、水分、盐粒和尘埃等微粒物质、二氧化碳等气体和电荷等的交换。由于海洋和大气的物理特性不同,它们在相互交换和全球能量的收支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占地球表面积约71%的海洋同大气相比,具有不同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特性。海水密度大(约为近海面大气的800倍),总质量大(约为大气的258倍),比热大(约为大气的4倍),因此具有巨大的热容量。海洋主要从海面加热,层结比较稳定。由于大气对太阳的短波辐射是近乎透明的,所以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大部分被海洋吸收,而且被贮藏起来,使海洋成为地球的一个“热库”。这些能量通过红外辐射、感热通量和潜热(水汽)通量的方式向大气输送。海水的总质量约占地球水圈总质量的96.5%,是地球的“水库”,大气中的水汽绝大部分来源于海洋的蒸发。海洋中的二氧化碳(CO2)约占全球总量的93%,可见海洋又是巨大的CO2库,由于海洋中的生物化学作用,海洋成为CO2的最大吸收体,它对缓解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中CO2增加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海洋对全球大气的能量和物质平衡有重要的作用。

大气是海–气系统中比较多变的成员。运动着的大气通过海面风应力将动能输送给海洋,影响海洋的流动;通过降水和蒸发影响海水的盐度;大气的热力状况、云量及其分布影响海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热量交换,从而影响海洋的热状况和温度分布。

海冰覆盖约占全球海洋面积的7%,冰盖可在风和洋流的作用下漂移,随着季节变化增长或消融。海冰对太阳辐射有很大的反射率(平均比海面约大3倍),对阻止局地海–气交换有屏障作用,对气候系统有重要影响。

为了研究海–气交换,许多国家曾进行过大量的工作,包括在海面附近直接用仪器测量,或根据物理过程利用海洋和气象资料进行理论的和经验的计算,已编制出的全球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变换图,是研究海–气相互作用的基础资料。

各种尺度的海–气相互作用

在各种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存在不同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和现象。

小尺度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海洋与大气边界层的物理结构,以及边界层内的热量、水分和动量的交换机制和测定方法。人们利用船舶、浮标、飞机、气球及人造卫星的综合观测,进行海洋大气边界层试验,取得了一些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对热带对流、积云等形成过程中的海–气相互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天气尺度相互作用

温带气旋入海后加强,与海面温度和海–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有密切的关系。台风和其他热带风暴的生成和发展,也显著地受到海面温度的影响。通常暖的海面有利于气旋的发展。气旋通过海面时,在海洋埃克曼层内因海水辐散上涌,海面温度可明显降低。因此,在有强烈的气旋和台风活动的海区,会形成范围相当大的降温区。

行星尺度相互作用

指半球或全球尺度的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对于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异常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许多气候学家认为,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是气候形成和变化的重要环节。人们发现主要的洋流系统和大气环流系统很相似,这是行星尺度相互作用的最好例证。已经发现在主要洋流区,如大西洋上的湾流区和太平洋上的黑潮区(北半球最强大的两支暖流),以及赤道东太平洋区(称为赤道冷水带)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最为激烈。在黑潮和湾流区,冬季时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总热量,可以达到1 000卡/(日·厘米2),成为一个强大的热源。在这些海区,海面温度的距平值常常可以达到±2~3℃,相当于对大气热量的供给改变100卡/(日·厘米2),海洋向大气加热状况的变化,往往可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其空间尺度可达数千千米,与大气活动中心的尺度相当。已经发现大气活动中心和某些天气系统,如太平洋高压、阿留申低压、热带辐合带和东亚沿岸西风槽的位置和强度,以及平均经圈环流和纬圈环流的强度等,都显著地受到海洋状况的影响。海洋不但影响其局地上空的大气,而且与更大范围的天气气候相关联。对于行星尺度的过程,按时间尺度还可分为季节内、年际和年代际等不同振荡过程。

①季节内振荡。季节内振荡主要指季节时间尺度以内的低频振荡现象。其主要周期为30~50天,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热带发现。其特征是,在热带印度洋至太平洋的广大区域,因海–气相互作用,纬向风和地面气压存在周期性变化,且有向东和向中纬度传播的倾向,伴随纬向环流的变化,大规模积云对流活动发展东移,在印尼以东洋面达最强,以后东移减弱。它与印度季风的活跃和中断,东亚梅雨的加强和间歇,以及厄尔尼诺的爆发相联系,因而成为海–气相互作用现象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②年际振荡。在年际时间尺度,最重要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是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简称ENSO)。它主要发生在热带太平洋区域,是迄今发现的与全球气候年际变化有关的最强信号。1985~1994年进行的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研究计划,建立了热带太平洋区域经常性的海洋监测系统,进行了大量的诊断研究,建立了复杂程度不同的模拟和预报ENSO的海–气耦合模式,对ENSO循环中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

③年代际振荡。在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海洋的重要性随着时间尺度的加长而增加,要认识全球海气耦合系统的10年以上时间尺度变化的物理过程,将不但涉及海表温度和海冰,而且与海洋深层环流(温盐环流)过程相联系。而对这些,迄今的观测和研究还太少。但从近一个多世纪全球温度(地表气温和海洋水温)记录可见,不管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何,在年代及以上时间尺度上确实存在全球和区域的气候振荡。如对于北大西洋区域,1950~1964年为暖期,1970~1984年为冷期,中纬北大西洋的中部出现相应的气压和大气环流的变化。在海洋表面之下到大洋深层,虽然资料稀少,但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年代际及更长时间尺度上,不同深度的大洋层结存在大范围的显著变化。80年代以来,用海洋模式和海–气耦合模式对年代际及以上时间尺度上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提出了产生这种尺度气候振荡的若干可能的机制。如发现高频天气系统对海洋的随机强迫可产生这种气候振荡。又发现北大西洋温盐环流可能对调整北大西洋海温有重要作用:当温盐环流处于弱位相时,经向热量输送减少,北大西洋中部海洋上层就会变冷,大气产生气旋性环流距平,这样的环流会使向西北大西洋对流区的高盐水输送增加,增加对流区海表层密度,加强深对流过程,反过来使经向温盐环流加强,增加向北的热量输送,使北大西洋中部海洋上层增暖。这样就可使温盐环流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形成年代际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