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丘陵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深海丘陵汉语拼音:shenhɑi qiulinɡ;英语:abyssal hills),大洋底部高度小于海山的水下丘陵或山冈。简称海丘。一般分布于水深3,000~6,000米处,高出周围洋底数米至数百米。单个的海丘底部宽约数千米,侧翼坡度为1°~15°,外形多属圆形、椭圆形,有的呈长条状延伸。海丘上有两个或多个峰顶。少数海丘散布于深海平原之上。不少深海平原向大洋中脊方向,随着沉积层减薄而逐渐过渡为深海丘陵。

  深海丘陵基岩裸露,有的覆有薄层沉积。一般认为,深海丘陵与埋藏在深海沉积盖层下的原始地形面相当。通常由小型盾形火山和岩盖构成,是大洋地壳层(基底层)的反映。在大西洋,深海丘陵平行于大洋中脊,呈条带状绵延。印度洋也不乏深海丘陵。在太平洋,由于其周缘有若干海沟拦截,陆源物质难以到达大洋盆地,故深海丘陵很发育。例如,在西北太平洋盆地和东北太平洋盆地,都有不少地方为锯齿状浅割切的(幅度100~300米)丘陵地形所占据。在西太平洋的边缘海“南海”的中央深海盆(平均水深为4,000米),海丘及由海丘群组成的海底丘陵,分布在南海中央深海盆的“北海盆”(水深3,800~3,900米)和“南海盆”(水深4,000~4,200米)的南部以及中部,各海山之间的平坦海底上突出的小隆起,隆起幅度为100~300米,少数达400~500米。隆起的延伸范围可达100~15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