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兵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莲花口排枪(道光皇帝御用枪,长146cm,枪管口径2.3 cm)

清宫兵器(Weapons in Palaces of the Qing Dynasty),中国清代皇家使用、玩赏、制造紫禁城内收藏的兵器。制作年代自世祖福临至逊帝溥仪。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集当时冷、热兵器之精华。   

清宫兵器分为冷兵器和热兵器。冷兵器分进攻性兵器、防御性兵器和杂兵器。进攻性兵器有:①长兵器。有大刀、长枪、戟、矛、镗、叉等,主要用于武科考试和大内城禁的陈设。②短兵器。有腰刀、宝剑、匕首等,多为玩赏物。少数则用于象征权力的宝座旁和大阅、亲征以及各种吉礼活动等特定场合。乾隆时制造的成批成套带款识的刀剑,镀金嵌玉,精美典雅。③抛射兵器。有弓、箭。清统治者视“骑射”为“祖制家法”,所以这类兵器在清宫中为大宗,以供皇帝及子孙行围习武。防御性兵器有盔、甲。皇帝、亲王、兵丁所用等级分明,铁盔、草盔、金叶甲、铁叶甲、索子甲、棉缎甲种类齐全。乾隆时还用明代遗存旧料并参照盛京原样,复制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甲胄。杂兵器有鞭、锏、锤、钩、斧、节棍等。这些兵器大致与民间无异,宫内收藏,只为好奇。

热兵器是指金属型管形射击火器。清宫火器主要是枪、炮两大部分。火枪(鸟枪)有单筒、双筒、滑膛、直线膛。前装火药和弹丸(铅丸),有准星照门,依枪机发火。火绳枪是枪械发展初级阶段最普通的火枪,也是装备清军的主要轻型火器。燧发枪是当时比较先进的火器,利用燧石撞击或磨擦发火,有撞击式或轮转式两种。击发枪在清档案文献中称“铜帽枪”,其火门采取完全闭锁式,上装含雷汞的铜质火帽,靠龙头猛烈向下啄击的力量,完成发火过程,它比前两种枪更加简便,射击精度进一步提高,使古代火枪发展到顶峰。此外还有奇枪,后装弹,按规定需常备有装好火药、铅丸的“子枪”(雏型子弹),使用时“递发之相续而速”,这是火器发展史上从前装到后装,即解决再次装填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但它仍为火绳枪机。火炮分前装炮和后装炮两种,均系粗火绳点火。前装炮有长身管的铜、铁重炮,也有短身管的臼炮和“轻利以便涉”的小炮,发射同口径的弹丸或爆炸弹。后装炮受明佛朗机炮的影响发展演变而来,清典籍上形象地称为“子母炮”。它是由一门母炮和若干子炮组成。子炮实际上就是后来长体炮弹的雏形。子母炮又有纯铸铁和铸铁镶木把之分,前者利城防,后者便野战。清军前期使用的火炮,主要由中央制造配给。   

清宫兵器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内务府造办处遵旨制造,称皇帝御用品或御制品,为数众多,制造精良,是清宫兵器的主要组成部分;②禁军官兵如护军营、前锋营、骁骑营、虎枪营和仪仗队用品;③全国各地王公大臣以及藏、蒙、回、苗等少数民族首领的进献品;④中央政府与准噶尔、两金川、新疆回部、台湾等地战争的缴获品;⑤外国礼品,有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及日本、朝鲜、尼泊尔等亚洲国家所赠;⑥清廷通过粤海关向国外的购置品,有些已被改造,如“荷兰改鞘枪”。   

清宫兵器的特点:①典章制度化。清代几部重要的国家典籍如《钦定大清会典》、《皇朝通典》、《皇朝文献通考》、《皇朝礼器图式》等,均用详细的文字和图形将各种兵器的取材用料、制式派场等严格地规定下来,不容有丝毫改动,以便永远“划一管理”。②先进与落后并存。先进的不再发展,落后的仍然保留。《会典》记康熙帝“御用”有好几种燧发枪,乾隆帝则一杆也没有,康熙时启用南怀仁用西洋法制造较先进火炮,到乾隆时却毫无关于中央造炮的记录。正是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这种态度,装备八旗军和绿营兵的一直是弓矢刀矛、旧式火炮和火绳枪。中国的冷兵器与西方不同,长期与火器并存,几乎同时退出古代战场。③注重装饰,不惜工本。在一些刀剑、甲胄和枪炮上,大肆镶嵌金银、玉石、象牙、珍珠、珊瑚、螺钿、宝石、犀角等名贵物品,工艺做法仅金饰一项,就有镀、镏、错、包、铰累丝等多种。乾隆时制造的第一批“天、地、人”编号的60把刀剑竞用了10年之久,可谓精工细作。④大多兵器都铸、嵌、写有标记、款识,有助于了解其时代、来源、性能、使用、造兵机构和最高统治的兴趣爱好、行围狩猎等活动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国内战争史、冶金铸造史等方面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