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呈馆中诸公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清明呈馆中诸公

明·高启

新烟著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诗题与背景:

  《清明呈馆中诸公》是明代诗人高启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高启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在金陵(今南京)与宋濂等人编修《元史》始成,其正值清明时节,他与翰林同官唱和玩乐,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描写了清明时节南京城内外无限的春意以及客居外乡的游子们思念家乡的情景。

  馆中诸公:即史馆中一同修史的宋濂王祎朱右等十六人。

  馆:指翰林院国史编修馆。


逐句释义:

  新烟著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寒食节后)重新生火轻烟的飘浮在沿随着官墙透迤蜿蜒杨柳上,官人们都捣了杏仁,做了醴酪;宫女们都分得名香,佩上香囊,在祥和的气氛中迎接清明。
  新烟:古时风俗,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禁火冷食,次日重新生火,故称新烟。
  著柳:飘浮(附着)在柳树(柳枝)上。著,接触,挨上,附着在别的物体上,现代汉语作“着”。
  禁垣(yuán):皇宫的围墙。
  杏酪(lào):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一种以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
  分香:宫廷按例分给宫女香粉、香囊等饰品。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都城(南京)的城郭四周青山环绕;节逢清明,更令客子无不把家乡思念。
  白下:金陵。今南京。
  郭:城郭。本义是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卞侯墓下春草凄迷,莫愁女故居门前落花满地。
  卞(biàn)侯:晋朝的卞壶,曾任尚书令,忠恪勤事,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白下。
  墓下:一作“墓上”。
  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的女子。《江宁府志》:“三山门外,昔有妓卢莫愁家。此有莫愁湖。”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幸亏翰林院中还有老友诸公作伴,不妨买来美酒在这京城里痛醉一番。
  喜得:幸亏,幸喜。
  待诏:明代翰林院所设官职,主管文件奏疏。此指修史。
  拟:打算。
  沽:买(酒)。
  春酒:一作“春雨”。
  京华:京都,即金陵,今南京。


作品赏析:

清明节,旧时风俗为人们扫基祭祖的日子,所以最易触发客居在外的游子的乡思。这首诗所抒写的心情也大抵如此,只是它表现得特别含蓄委婉、曲折隐微,在高启的律诗中又是一种格调。诗写得从容委婉,清丽动人。

“清明无客不思家”,既曰“无客不”,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在内。不过,全诗直接抒写思家之情语,仅此一句,其余则着力描写最物,如垂柳、杏酪、青山、芳草、落花等,可谓色彩缤纷,明丽如画,甚至有画所难到者。但这一切,似并未使作者陶醉,从而消释其思家之情,相反地,见景生情,反而更衬托、引发了他的思乡情。

官墙外的垂柳,丝丝弄碧,新烟萦绕;人家所精心制作的杏酪,散发出阵阵的芳香。这风光节物无不在告诉作者清明节的到来,自然也会唤起他往岁在家乡与家人共度佳节的种种回忆。这一来,客居青山环绕的京师金陵的作者,自然便思念起家乡来了。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五、六两句,意更深曲复杂。迷芳草,芳草萋萋,一片凄迷,化用《楚辞·招胞士》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婆婆。”已寓有思归之意。而作者偏又以芳草与卞侯墓并置,以落花与莫愁女映照,似更富有富贵难久恃,盛时难长留的感慨。

作者来京前曾写道:“北山恐起移文诮,东观惭叨论议名。”(《被诏将赴京师御别亲友》)于《赴京道中逢还乡友》诗中又曾写道:“我去君却归,相逢立途次。欲寄故乡言,先询上京事。”对自己来京任职内心显然已有矛盾和疑虑。加之写罢此诗后仅四个月,朱元璋召见作者,面授户部侍郎,他却固辞不受,遂被放还。因而,在他的思家之情中交织有上述的感慨,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也正是因此,他才写出了末尾两句的强自宽慰之词:幸而有几位同院的故友,可与沽酒共饮,一醉京华。其意正是针对暗含于上述节物风光描写中的寡欢、不幸心情而言,而“醉京华”之“醉”,也是为了谴闷宽怀而醉,而非缘欢快而取醉。


试题精选:

1.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相比,本诗所描写的清明景物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高诗开篇描写了一幅生气蓬勃、吉祥如意的清明图景:御柳笼烟,禁垣垂杨,被软软的春风,吹得柳枝横斜,拂水依水,青山白水环绕金陵;官人们都捣了杏仁,做了醴酪;宫女们都分得名香,佩上香囊,在祥和的气氛中迎接清明。(2分)杜诗开篇描写一幅凄迷哀伤的清明图景:春寒料峭,细雨纷飞,绵绵不绝,行人冒雨赶路,雨湿衣衫,心情凄哀。(2分)两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特征均不同,渲染的氛围也不相同,所蕴含的情感也截然不同(1分)。


2.这首诗脉络明接暗转,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析。(6分)

参考答案:第一联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清明时节禁垣生气蓬勃、吉祥如意的景象,作者身处其中,愉悦欢欣(2分)。第二联以“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回归清明的主题,不言己情而言众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清明时节的悼亡之情和身在异地的思乡之情(2分)。第三联运用卞侯和莫愁的典故,即使忠如卞侯,美如莫愁,也只留一堆芳草,供人凭吊,陡然生发“人生如朝露”的慨叹,悲从中来(2分)。第四联“待诏”“酒醉京华”,将仕途如意的喜悦和渴望成就功名的豪情显露无遗(2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给满分)


作者简介:

  高启(1336—1374年),明代诗人。字季迪,号槎轩,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明洪武元年(1368)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以其才学,受太祖朱元璋赏识,复命教授诸王,纂修《元史》。后坐罪被腰斩。他的诗体制不一,风格多样,多有佳作,为明代最优秀诗人之一。高启做官只有三年,长期居于乡里,故其部分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生活,如《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射鸭词》等。这些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民疾苦。高启诗十之八九是个人述志感怀、游山玩景以及酬答友人之作,有时也对统治阶级微露讽刺,如五古《寓感》和他去官后的《太白三章》等。高启诗在艺术上有一定特色。首先,他的某些诗崇尚写实,描摹景物时细致入微;其次,注重含蓄,韵味深长;再次,用典不多,力求通畅,有些只有数句的小诗,更具有民歌风味,如《子夜四时歌》等。高启的词大多内容平泛,情调低沉,逊于他的诗作。高启诗歌初编有5集,2 000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遗篇编为《高太史大全集》。今通行的《四部丛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据此影印。高启的词编为《扣舷集》,文编为《凫藻集》,另刊于世。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