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清远市

删除8,087字节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二级导航|0级 = [[中华人民共和国]]|1级 = [[广东省]]|2级 = '''清远市'''}}  '''清远市'''(汉语拼音:Qīng Yuǎn Shì;英语:Qingyuan City ),广东省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北部,北江下游。总面积19264平方千米。总人口414万人(2010年)。现辖2个市辖区、2个县、2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即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英德市、连州市。市政府驻清城区。'''清远市'''([[汉语拼音]]:Qīng Yuǎn Shì;[[英语]]:Qingyuan City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辖地级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下游。面积1.9万平方千米。2022年末,清远市户籍人口453.50万人。辖2个市辖区、2个县、2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  位于广东省的中北部、北江中游、南岭山脉南侧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带上。全境位于北纬23°31′~25°12′、东经111 °55′~113°55′之间,南连广州和佛山市,北接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及东北部和韶关市交界,西及西南部与肇庆市为邻;南北相距190公里,东西相隔约230公里,边界线长1200余公里。根据2010年完成的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2009年末清远市土地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是广东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0%。其中农用地约2500万亩,约占国土面积的87.5%;已开发的建设用地140万亩,约占国土面积的7.55%;未利用地210万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91%。清远全境位于北纬23°31′~25°12′、东经111 °55′~113°55′之间,南连[[广州]]和[[佛山市]],北接[[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及东北部和[[韶关市]]交界,西及西南部与[[肇庆市]]为邻;南北相距190公里,东西相隔约230公里,边界线长1200余公里。  清远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处于粤、湘、桂三省(区)交界处,素有“三省通衢、北江要塞”之称,位于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内,市距广州约50公里,距新白云机场约30公里,距香港、澳门约200公里。京广铁路、武广客运快线,京珠及广清、清连高速公路,国道106、107、323线贯穿境内,并与大、小北江航道组成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正在规划和建设中的广乐高速、二广高速和城市轻轨将使清远成为连接珠三角和内地广大市场的重要经济走廊。清远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处于粤、湘、桂三省(区)交界处,素有“三省通衢、北江要塞”之称,位于[[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内,市距广州约50公里,距新白云机场约30公里,距[[香港]]、[[澳门]]约200公里。京广铁路、武广客运快线,京珠及广清、清连高速公路,国道106、107、323线贯穿境内,并与大、小北江航道组成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正在规划和建设中的广乐高速、二广高速和城市轻轨将使清远成为连接珠三角和内地广大市场的重要经济走廊。  邮编:511500 代码:441800 区号:0763*邮编:511500 代码:441800 区号:0763 *'''市树''':白兰(学名:Michelia alba DC;别名:白兰花、白兰树、白玉兰、黄桷兰、白缅桂)  '''市树''':白兰(学名:Michelia alba DC;别名:白兰花、白兰树、白玉兰、黄桷兰、白缅桂)*'''市花''':禾雀花(学名:Mucuna birdwoodiana;别名:白花油麻藤、仙汕麻藤、雀儿花)   '''市花''':禾雀花(学名:Mucuna birdwoodiana;别名:白花油麻藤、仙汕麻藤、雀儿花)  2011年末,清远市辖1个市辖区、3个县、2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共有5个街道、77个镇、3个民族乡。市政府驻清城区。截至2021年,清远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2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政府驻清城区。   2012年12月,撤销清新县,设立清远市清新区。调整后,清远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2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即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英德市、连州市。*'''[[清城区]]''' 辖东城、凤城、洲心、横荷4个街道和源潭、龙塘、石角、飞来峡4个镇。区政府驻东城街道*市辖区:[[清城区]]、[[清新区]]*'''[[清新区]]''' 辖太和、山塘、三坑、太平、龙颈、禾云、浸潭、石潭8个镇。区政府驻太和镇*县:[[佛冈县]]、[[阳山县]] *'''[[佛冈县]]''' 辖石角、高岗、水头、汤塘、龙山、迳头6个镇。县政府驻石角镇*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阳山县]]''' 辖阳城、岭背、青莲、七拱、太平、黎埠、小江、黄坌、江英、杜步、杨梅、大崀12个镇和秤架瑶族1个民族乡。县政府驻阳城镇*县级市:[[英德市]]、[[连州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辖吉田、太保、福堂、永和、禾洞、上帅、小三江7个镇。县政府驻吉田镇*'''[[连南瑶族自治县]]''' 辖三江、寨岗、三排、涡水、香坪、大坪、大麦山7个镇。县政府驻三江镇*'''[[英德市]]''' 辖英城1个街道和沙口、望埠、桥头、青塘、东华、白沙、大站、黎溪、水边、西牛、九龙、大湾、大洞、黄花、波罗、横石水、连江口、石灰铺、石牯塘、横石塘、英红、下(石+太,音dài)、浛洸23个镇。市政府驻英城街道*'''[[连州市]]''' 辖连州、保安、星子、龙坪、西岸、东陂、丰阳、西江、九陂、大路边10个镇和瑶安瑶族、三水瑶族2个民族乡。市政府驻连州镇  2012年末户籍总人口405.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0.86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09.89万人,女性人口195.7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03万人,出生率13.15‰;死亡人口2.66万人,死亡率6.95‰。自然增长人口2.37万人,自然增长率6.2‰。全市年末常住人口376.6万人,比上年增加2.8万人。办理暂住证人口16.33万人。2012年末户籍总人口405.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0.86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09.89万人,女性人口195.7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03万人,出生率13.15‰;死亡人口2.66万人,死亡率6.95‰。自然增长人口2.37万人,自然增长率6.2‰。全市年末常住人口376.6万人,比上年增加2.8万人。办理暂住证人口16.33万人。  清远市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主要聚居地,是省内世居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民族地区包括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州市三水瑶族乡、瑶安瑶族乡,阳山县秤架瑶族乡,总面积3130平方公里。2011年民族地区有少数民族人口17万人,分别占全市和民族地区总人口的4.15 %和54.1%,其中瑶族11.11万人,壮族5.48万人。全市有少数民族成分41个。清远市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主要聚居地,是省内世居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民族地区包括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州市三水瑶族乡、瑶安瑶族乡,阳山县秤架瑶族乡,总面积3130平方公里。2011年民族地区有少数民族人口17万人,分别占全市和民族地区总人口的4.15 %和54.1%,其中瑶族11.11万人,壮族5.48万人。全市有少数民族成分41个。  清远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栖息繁衍。春秋战国时,清远地区属百越。秦统一中国后,设置行政机构,“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开发岭南,清远地区属南海郡、长沙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置县,名中宿。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置清远郡,清远之名由此而始。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设清远县。宋代以后直至民国,虽地方行政机构历次变迁,但清远县多有保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除佛冈县曾先后归属韶关、广州、佛山管辖外,清远各县先后由北江行署、韶关专署、韶关行署管辖。1983年7月,韶关地市合并,将清远、佛冈两县划为广州市,其余各县市属韶关市管辖。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清远撤县设地级市,辖清城区、清新县(1992年前为清郊区)、佛冈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阳山县等1区5县,代管县级英德、连州2市,清远市人民政府驻清城区。   清远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栖息繁衍。[[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清远地区属[[百越]]。[[秦]]统一中国后,设置行政机构,“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开发[[岭南]],清远地区属[[南海郡]]、[[长沙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置县,名中宿。[[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置[[清远郡]],清远之名由此而始。 建置沿革'''建置沿革'''  清远,取清明广远之意。春秋战国时,清远地区属百粤。秦统一中国后,设置行政机构,开发岭南,清远地区属南海郡、长沙郡。汉初,属赵佗称号的南越国。高祖年间(前206—195年)先后置桂阳县(今连州一带)、阳山县、浈阳县和含匡县(浈、含今为英德市境),均属桂阳郡。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中宿县(原清远县一带),属南海郡。三国时,各县隶属始兴郡。  清远,取'''清明广远'''之意。春秋战国时,清远地区属百粤。秦统一中国后,设置行政机构,开发岭南,清远地区属南海郡、长沙郡。汉初,属[[赵佗]]称号的[[南越国]]。高祖年间(前206—195年)先后置桂阳县(今连州一带)、阳山县、浈阳县和含匡县(浈、含今为英德市境),均属桂阳郡。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中宿县(原清远县一带),属南海郡。三国时,各县隶属始兴郡。  清远市境,春秋战国时属百越(粤)之地;汉置桂阳、中宿等5县;梁天监六年(507年)置清远郡,清远之名由此而始。南北朝时期,市境设置有1州4郡13县;民国4年(1915年),设清远等6县;1988年,清远市辖2个区、4个县、2个自治县;2012年,辖2个区、2个县、2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  '''秦汉时期''' 市境秦时未置县,分属南海郡和长沙郡。[[西汉]][[孝文帝]]年间(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64年)置桂阳县(今连州等地。此说源于清同治版《桂阳直隶州志》),属桂阳郡,其余地域属赵佗建立的南越国。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市境的政区有:中宿县(今清城区和清新区地),隶属交趾部南海郡;桂阳县、阳山县、含洭县、浈阳县(含洭县、浈阳县为今英德市地),隶属荆州桂阳郡。[[三国]]时期,市境属[[吴国]]。吴甘露元年(265年),中宿等5县属新设立的荆州始兴郡。    【秦汉时期】  市境秦时未置县,分属南海郡和长沙郡。西汉孝文帝年间(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64年)置桂阳县(今连州等地。此说源于清同治版《桂阳直隶州志》),属桂阳郡,其余地域属赵佗建立的南越国。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市境的政区有:中宿县(今清城区和清新区地),隶属交趾部南海郡;桂阳县、阳山县、含洭县、浈阳县(含洭县、浈阳县为今英德市地),隶属荆州桂阳郡。三国时期,市境属吴国。吴甘露元年(265年),中宿等5县属新设立的荆州始兴郡。  '''南北朝时期''' 其时,中国政局南北分裂。[[南朝]]大量增设州、郡、县。梁天监六年(507年)置清远郡,辖中宿、威正、廉平、恩洽、浮护等5县(后4县县治不详),隶属广州。大同元年(546年),在含洭设西衡州,领阳山郡、梁乐郡、齐乐郡。其中阳山郡辖含洭、阳山、桂阳、广德(南梁天监五年置县,后改称广泽)等县;梁乐郡辖梁乐县(今阳山县地,后改称宣乐)、洊安县(县地不详);齐乐郡辖希平县(今连南、连山县地,后改称熙平县)。浈阳县属东衡州始兴郡。    【南北朝时期】  其时,中国政局南北分裂。南朝大量增设州、郡、县。梁天监六年(507年)置清远郡,辖中宿、威正、廉平、恩洽、浮护等5县(后4县县治不详),隶属广州。大同元年(546年),在含洭设西衡州,领阳山郡、梁乐郡、齐乐郡。其中阳山郡辖含洭、阳山、桂阳、广德(南梁天监五年置县,后改称广泽)等县;梁乐郡辖梁乐县(今阳山县地,后改称宣乐)、洊安县(县地不详);齐乐郡辖希平县(今连南、连山县地,后改称熙平县)。浈阳县属东衡州始兴郡。  '''隋、唐、宋时期''' [[隋朝|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及其所属的中宿等5县,置清远县、政宾县(今清新滨江一带),隶属南海郡。废阳山郡改置连州,西衡州改名为洭州。二十年(600年),废洭州置含洭县。仁寿元年(601年),广泽县改称连山县。大业三年(607年),清远县、政宾县、含洭县属广州南海郡,桂阳县、阳山县、连山县、宣乐县、洊安县、熙平县属连州熙平郡。十三年(617年),宣乐县并入阳山县。    【隋、唐、宋时期】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及其所属的中宿等5县,置清远县、政宾县(今清新滨江一带),隶属南海郡。废阳山郡改置连州,西衡州改名为洭州。二十年(600年),废洭州置含洭县。仁寿元年(601年),广泽县改称连山县。大业三年(607年),清远县、政宾县、含洭县属广州南海郡,桂阳县、阳山县、连山县、宣乐县、洊安县、熙平县属连州熙平郡。十三年(617年),宣乐县并入阳山县。  [[唐朝|唐]][[武德]]四年(621年),熙平县并入连山县。六年(623年),政宾县并入清远县。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清远、浛洭(唐贞观元年即627年改含洭为浛洭)、阳山3县属广州;天宝元年(742年),连州改连山郡,属岭南道,辖阳山、桂阳、连山3县。乾元元年(758年),连山郡复为连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熙平县并入连山县。六年(623年),政宾县并入清远县。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清远、浛洭(唐贞观元年即627年改含洭为浛洭)、阳山3县属广州;天宝元年(742年),连州改连山郡,属岭南道,辖阳山、桂阳、连山3县。乾元元年(758年),连山郡复为连州。    五代南汉乾亨四年(920年),在浈阳设英州,领浈阳等县。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改浛洭为浛洸。乾兴元年(1022年 ),改浈阳为真阳。政和元年(1111年),清远县属广南东路广州,桂阳、阳山、连山县属连州,真阳、浛洸县属英州。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连山废县撤镇,绍兴十八年复设县,改称程山县。庆元元年(1195年),英州升为英德府。    【元、明、清时期】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于程山县置安抚司,领程山、阳山2县。十五年,程山县复称连山县。十七年,废安抚司,置连州路总管府,治在连山。  [[五代]][[南汉]][[乾亨]]四年(920年),在浈阳设英州,领浈阳等县。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英德府改为英德路总管府,属广东道,二十三年再降为州。二十七年,浛洸县、真阳县并入英德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英德州降为英德县,属岭南道韶州府。十四年,连州及其所辖的阳山县和连山县改属广州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连州改为直隶州,直隶广东布政司,辖阳山、连山2县。嘉庆十八年(1813年),从清远、英德2县划地设立佛冈直隶军民厅。二十一年,升连山县为绥瑶直隶厅,统管“连阳”瑶务,宣统三年(1911年)复称连山县。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和3年,连州和佛冈直隶军民厅分别改为连县和佛冈县。抗日战争期间,广东省政府曾北迁连县,今清远市各县(市、区)均属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管辖。35年,置连南县统管瑶区。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改浛洭为浛洸。[[乾兴]]元年(1022年 ),改浈阳为真阳。[[政和]]元年(1111年),清远县属[[广南东路]]广州,桂阳、阳山、连山县属连州,真阳、浛洸县属英州。[[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连山废县撤镇,绍兴十八年复设县,改称程山县。[[庆元]]元年(1195年),英州升为英德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0月9日,英德县解放;11日,英德县人民政府成立。10月12日,佛冈县解放;14日,佛冈县人民政府成立。10月13日,清远县解放;20日,清远县人民政府成立。12月7日,连县解放;20日,连县人民政府成立。12月8日,连南解放。12月10日,连山县解放;20日,连山县人民政府成立。12月14日,阳山县解放;15日,阳山县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5月16日,连南人民政府成立。1953年,连南与连山合并,称连南瑶族自治区。1954年恢复连山县建制。1955年,连南瑶族自治区改称连南瑶族自治县。1958年,连县、连南、连山、阳山4县合并,称连阳各族自治县。同年,佛冈并入从化县。1960年恢复阳山县,连阳各族自治县改称连州各族自治县。1961年恢复佛冈县、连县、连山县和连南瑶族自治县建制。1962年,恢复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建国后至1983年6月,佛冈县先后归韶关、广州、佛山管辖,英德、阳山、连县、连南、连山、清远县先后由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韶关专区、韶关地区管辖。1983年 7 月,韶关实行市管县新体制,清远、佛冈两县从韶关地区划归广州市管辖。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设立地区级的清远市,原清远县分为清城、清郊两个市辖区(1992年清郊区改称清新县),并划广州市属的佛冈县和韶关市属的英德县、阳山县、连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为清远市所辖。  '''元、明、清时期'''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于程山县置安抚司,领程山、阳山2县。十五年,程山县复称连山县。十七年,废安抚司,置连州路总管府,治在连山。    1988年,广东省英红华侨茶场由省下放到清远市,归市农委主管;1994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英红综合经济区,赋予县级行政、经济管理职能,同时保留“广东省英红华侨茶场”,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1999年3月,更名为清远市英红华侨管理区;2002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英红区,设立英红镇,划归英德市管辖。    1991年9月, 省政府发文批准设立广东省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1992 年初,扶贫试验区管委会成立(副厅级),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全权领导和管理经济开发试验区的行政事务和经济工作。2003年,将1995年增挂的“清远经济开发试验区”与2002年设立的“清远市经济开发试验区生态工业园”整合为广东省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7年3月,增挂广东清远经济开发区牌子。2008年,将原属清城区管辖的龙塘镇划归开发区管辖。2012年,龙塘镇再次划归清城区管辖。    1994年,英德、连县改为县级市(连县称连州市),由清远市代管。    为妥善安置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移民,促进库区的经济繁荣与长治久安,1995年9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飞来峡管理区,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管辖清新县的升平,英德市的黎溪、连江口、水边等4个镇。2001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飞来峡管理区,其下辖各镇仍归清新县和英德市管辖。    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清新县设立清新区。    2012年,清远市下辖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阳山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和代管英德市、连州市。  [[元朝|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英德府改为英德路总管府,属[[广东道]],二十三年再降为州。二十七年,浛洸县、真阳县并入英德州。  [[明朝|明]][[洪武]]二年(1369年),英德州降为英德县,属岭南道韶州府。十四年,连州及其所辖的阳山县和连山县改属广州府。  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置清远郡,清远之名由此而始,辖中宿、威正、平、恩洽、浮护五县。还置阳山郡,辖阳山、桂阳、广德(后改称广泽、连山)等县。在含匡设衡州,领阳山郡。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及其所属的中宿等县,置清远县、政宾县(今清新县滨江一带),仍属于南海郡。同时,废阳山郡改置连州,把衡州改名为匡州。二十年(600年),废匡州,其属县改隶广州府。唐武德六年(623年),政宾县并入清远县,属广州府。天宝元年(742年),连州改置连山郡。  [[清朝|清]][[雍正]]七年(1729年),连州改为直隶州,直隶广东布政司,辖阳山、连山2县。[[嘉庆]]十八年(1813年),从清远、英德2县划地设立佛冈直隶军民厅。二十一年,升连山县为绥瑶直隶厅,统管“连阳”瑶务,[[宣统]]三年(1911年)复称连山县。  五代南汉乾享五年(921年)于浈阳县设英州。宋宣和二年(1120年),英州改置真阳郡,含匡、浈阳先后改名为含光县、真阳县。庆元元年(1195年),真阳郡升为英德府。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英德府改为英德路总管府,不久又降为州,并含光、真阳县。庆元元年(1195年),真阳郡升为英德府。明洪武二年(1396年),英德州改置英德县,属韶州府。十四年,连州和阳山、连山二县改属广州府。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和3年,连州和佛冈直隶军民厅分别改为连县和佛冈县。[[抗日战争]]期间,广东省政府曾北迁连县,今清远市各县(市、区)均属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管辖。35年,置连南县统管瑶区。  清雍正五年(1727年),连州为广东省直隶州,领阳山、连山二县。嘉庆十八年(1813年),由清远、英德两县划地设广东布政司佛冈军民厅(相当于县级建制)。二十二年,连山县改设绥瑶直隶军民同知。宣统三年(1911年),复称为县。民国元年(1912年)连州改称连县。民国3年,佛冈改厅为县。抗日战争期间,广东省政府北迁连县,清远各县均属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驻连县)管辖。民国35年,由连山、连县、阳山三县划地,新置连南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0月9日,英德县解放;11日,英德县人民政府成立。10月12日,佛冈县解放;14日,佛冈县人民政府成立。10月13日,清远县解放;20日,清远县人民政府成立。12月7日,连县解放;20日,连县人民政府成立。12月8日,连南解放。12月10日,连山县解放;20日,连山县人民政府成立。12月14日,阳山县解放;15日,阳山县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5月16日,连南人民政府成立。1953年,连南与连山合并,称连南瑶族自治区。1954年恢复连山县建制。1955年,连南瑶族自治区改称连南瑶族自治县。1958年,连县、连南、连山、阳山4县合并,称连阳各族自治县。同年,佛冈并入从化县。1960年恢复阳山县,连阳各族自治县改称连州各族自治县。1961年恢复佛冈县、连县、连山县和连南瑶族自治县建制。1962年,恢复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建国后至1983年6月,佛冈县先后归韶关、广州、佛山管辖,英德、阳山、连县、连南、连山、清远县先后由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韶关专区、韶关地区管辖。1983年 7 月,韶关实行市管县新体制,清远、佛冈两县从韶关地区划归广州市管辖。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设立地区级的清远市,原清远县分为清城、清郊两个市辖区(1992年清郊区改称清新县),并划广州市属的佛冈县和韶关市属的英德县、阳山县、连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为清远市所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佛冈县曾先后归属韶关、广州、佛山管辖外,各县先后由北江行署、韶关专署、韶关行署管辖。1953年,连南与连山合并为连南瑶族自治(后改为县)。1958年,连县、连南、连山、阳山四县合并,称连阳各族自治县。同年,佛冈、从化两县合并,称从化县。1960年恢复阳山县。1961年恢复佛冈县,属广州市辖。1961年,恢复连县、连南瑶族自治县。1962年,成立连山壮族瑶族县。1963年,佛冈县由广州市划为韶关地区管辖。1983年7月,韶关地市合并,将清远、佛冈两县划归为广州市,其余各县属韶关市管辖。  1988年,广东省英红华侨茶场由省下放到清远市,归市农委主管;1994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英红综合经济区,赋予县级行政、经济管理职能,同时保留“广东省英红华侨茶场”,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1999年3月,更名为清远市英红华侨管理区;2002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英红区,设立英红镇,划归英德市管辖。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设立清远市,原清远县分为清城、清郊两个市辖区,并划广州市市属的佛冈县和韶关市属的县、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英德县为清远市所属。1992年清郊区改为清新县。1994年,英德县、连县改为英德市、连州市(省辖县级市,由清远市代管)。  1991年9月, 省政府发文批准设立广东省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1992 年初,扶贫试验区管委会成立(副厅级),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全权领导和管理经济开发试验区的行政事务和经济工作。2003年,将1995年增挂的“清远经济开发试验区”与2002年设立的“清远市经济开发试验区生态工业园”整合为广东省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7年3月,增挂广东清远经济开发区牌子。2008年,将原属清城区管辖的龙塘镇划归开发区管辖。2012年,龙塘镇再次划归清城区管辖。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清远市总人口3146713人,其中:清城区506680人、佛冈县255341人、阳山县400776人、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99070人、连南瑶族自治县133814人、清新县531226人、英德市810446人、连州市409360人。  1994年,英德、连县改为县级市(连县称连州市),由清远市代管。  2002年,清远市辖1个市辖区、3个县、2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8个街道、137个镇、2个乡、3个民族乡,1448个村委会、143个居委会。  为妥善安置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移民,促进库区的经济繁荣与长治久安,1995年9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飞来峡管理区,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管辖清新县的升平,英德市的黎溪、连江口、水边等4个镇。2001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飞来峡管理区,其下辖各镇仍归清新县和英德市管辖。  清远市从2002年开始进行乡镇大撤并。至2004年7月底,全市已撤并乡镇63个,撤并率达44.1%。清远市原有乡镇143个,其中1.5万人以下的乡镇有40个,万人以下的乡镇有22个。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山联乡,在撤并前全乡总人口只有1217人。各区县市撤并情况:清城区:由7个镇撤并为3个镇;清新县:由23个镇撤并为9个镇;佛冈县:由12个镇撤并为6个镇;英德市:由33个乡镇撤并为23个镇;连南县:由12个乡镇撤并为7个镇;连山县:由12个镇撤并为7个镇;连州市:由22个乡镇撤并为12个乡镇;阳山县:由22个乡镇撤并为13个乡镇。  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清新县设立清新区。  2005年末,清远市辖1个市辖区、3个县、2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5个街道、77个镇、3个民族乡。  2012年,清远市下辖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阳山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和代管英德市、连州市。   2012年12月,撤销清新县,设立清远市清新区。调整后,清远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2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即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英德市、连州市。  '''位置 面积''' 清远市位于广东省的中北部、北江中游、南岭山脉南侧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带上。全境位于北纬23°26′56″~25°11′40″、东经111°55′17″~113°55′34″之间,南连广州和佛山市,北接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及东北部和韶关市交界,西及西南部与肇庆市为邻;南北相距190公里,东西相隔约230公里,边界线长1200余公里。清远市土地总面积19152.9平方公里,是广东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10%。2011年度,农用地年初面积1666711.89公顷,年内减少7611.94公顷,年内增加5947.77公顷,年末面积1665047.72公顷;建设用地年初面积95698.21公顷,年内减少284.73公顷,年内增加3412.36公顷,年末面积98825.84公顷;未利用地面积141143.86公顷,年内减少1463.46公顷,年末面积139680.4公顷。  '''位置 面积''' 清远市位于广东省的中北部、[[北江]]中游、[[南岭]]山脉南侧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带上。全境位于北纬23°26′56″~25°11′40″、东经111°55′17″~113°55′34″之间,南连广州和佛山市,北接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及东北部和韶关市交界,西及西南部与肇庆市为邻;南北相距190公里,东西相隔约230公里,边界线长1200余公里。清远市土地总面积19152.9平方公里,是广东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10%。2011年度,农用地年初面积1666711.89公顷,年内减少7611.94公顷,年内增加5947.77公顷,年末面积1665047.72公顷;建设用地年初面积95698.21公顷,年内减少284.73公顷,年内增加3412.36公顷,年末面积98825.84公顷;未利用地面积141143.86公顷,年内减少1463.46公顷,年末面积139680.4公顷。{| width=100% class="wikitable"|bgcolor="#FFE7BA" align="center"|'''[[广东省(广东百科)|•省情概貌•]]'''|bgcolor="#E0FFFF" align="center"|'''[[广东自然地理(广东百科)|•自然地理•]]'''|bgcolor="#FFE7BA" align="center"|'''[[广东历史文化(广东百科)|•历史文化•]]'''|bgcolor="#E0FFFF" align="center"|'''[[广东行政区划(广东百科)|•行政区划•]]'''|bgcolor="#FFE7BA" align="center"|'''[[广东经济建设(广东百科)|•经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bgcolor="#E0FFFF" align="center"|'''[[广东社会事业(广东百科)|•社会事业•]]'''|bgcolor="#FFE7BA" align="center"|'''[[广东旅游(广东百科)|•广东旅游•]]'''[[Category:文化]]|bgcolor="#E0FFFF" align="center"|'''[[广东人物(广东百科)|•广东人物•]]'''[[Category:中国文化]]|bgcolor="#FFE7BA" align="center"|'''[[广东特产(广东百科)|•广东特产•]]'''|bgcolor="#E0FFFF" align="center"|'''[[广东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广东百科)|•国家地理标志产品•]]'''|-|}[[Category:中国]][[Category:历史]][[Category:历史学]][[Category:中国历史]][[Category:广东百科]]
51,09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