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湖北大学校门
湖北大学校园全貌
湖北大学校园全貌
湖北大学阳逻校区

  湖北大学中国综合性大学。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931年创办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先后更名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教育学院、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湖北师范专科学校、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和武汉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现名至今。2013年7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签署文件,共建湖北大学。现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1.9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600余人。

  现有武昌主校区、汉口校区、阳逻校区等3个校区和1个大学科技园,总占地面积21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资产总额25.1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2.1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3亿元。图书馆总面积4.73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235.63万册,电子图书总量289.25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86个。

  湖北大学有2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基地、2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大学生实习实训(示范)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10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曾荣获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有7个国家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试验计划项目。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0个省级品牌专业、4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1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8门在线开放课程上线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全国地方高校优课联盟等社会公众平台。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400项。

  湖北大学较早开办了包括国家文科和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在内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班近20个,率先实施了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楚才计划”,成立了湖北高校首家通识教育学院。此外,还积极组织实施了相近学科联合培养、文史哲打通培养,以及按一级学科大类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4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近年来,学校通过大力实施“一流本科教育工程”、“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及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十年树人计划”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保了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2016年,成功获批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多次在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重大赛事中获一等奖。校五人制足球队自2003年组建以来连续12次获全国冠军,3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大学生五人制足球锦标赛,并取得中国在该项目历史上的最好成绩。校龙狮团获第五届世界龙狮锦标赛北狮项目2个世界冠军。

  学科专业涵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其中,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跻身世界高水平学科行列。在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学校有11个学科在湖北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5个学科在湖北地区高校中排名前三。

  现设有18个学科性学院,本科专业80个。有5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1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45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拥有16个“十二五”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2个“十三五”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39个“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

  现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727人,博士生导师104人、硕士生导师537人。有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2人、“万人计划”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有湖北省“百人计划”13人、“楚天学者计划”96人,先后有70余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武汉市政府特殊津贴,40余人获批国家和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012年以来,学校年度科研经费总量连续5年过亿元。现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6个、工程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2个,是3个湖北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和1个国家级、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参与单位。学校牵头与有关单位(企业)联合组建了天沭新能源材料工业研究设计院、湖北大学——贵州地税电子税务研究中心、湖北省精细磷化工技术研究院、湖北区域发展研究院和湖北县域治理研究院等多个科研机构,整合校内人文学科组建了高等人文研究院。

  学校在新型材料、生物技术、化学化工、基础数学、专门史、教师教育、旅游开发、区域规划与生态保护等领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优势和特色,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现建有30余个校企研发中心,与省内各市(州)均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具有旅游规划和土地规划甲级资质,主持完成全省40%以上的旅游规划。积极参与“智库”建设,相关专家学者为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提供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思想理论成果和决策咨询方案,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成功入选湖北省委决定重点建设的全省十大新型智库。近年来,学校多次被评为全省“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单位”,进入“在鄂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排行榜”前十名。

  学校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并先后与美国孟菲斯大学、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与波兰雅盖隆学院合作建立孔子课堂。其中,与美国孟菲斯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于2010、2012年两次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与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于2010、2012年、2016年三次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学校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招收国际学生,具有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学历生资格,现有本、硕、博等各类国际学生200余人。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教育部出国留学行前培训与研究中心,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接收湖北省教育自费留学服务中心,外事工作与留学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现任领导

  • 尚钢 : 党委书记
  • 赵凌云 : 校长、党委副书记
    • 刘国新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顾豪爽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王世敏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杨鲜兰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蒋涛 : 副校长
    • 侯勇 : 党委副书记
    • 钱建国 : 党委常委、副校长

校史

  湖北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的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1930年,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黄建中先生为了发展本省乡村教育,着手筹建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校址即今武昌沙湖之滨的宝积庵。1931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将湖北乡村师范学院改为湖北省立教育学院,黄建中先生以厅长之职兼任湖北省立教育学院第一任院长。学院开办时,设两系一科,即农事教育系、乡村教育系和乡村师范专修科。1932年增设民众教育专修科,1935年又增设农事教育专修科。各系均为四年制本科,各专修科均为二年制专科。当时学院设有农业学校、农场和青山教育实验区,供教学和学生实习使用。还在校外举办了民众夜校、民众教育馆,馆内民众乐于静听演讲,勤于练习国术,潜心受教,开创了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民众结合之先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举入侵中国。1936年上半年,学院被迫停办。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建立临时省会,陈诚在鄂主政,制定了《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按大纲规定,学院于1941年秋正式恢复,选校址在恩施五峰山。此时自1936年停办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已经整整中断了5年。

  其时正值国难当头,复校后的师院办学条件极其艰苦,最突出的问题是无力兴建校舍。于是因陋就简,利用原森林公司和茶厂的旧房权作校舍之用,多为木架板构造。另外,就地取材用杉树皮、木架临时搭了几间教室,凑合着开学上课。复校后的第一年,学院设有乡村教育系和乡村师范专修科。专修科分设国文、英文、数理、音乐、体育五个教学组。

  1942年秋,因学生反对院长一职一直由教育厅厅长兼任,省政府通过参议会知名人士李四光先生等人出面,从西南联大请来陈友松先生担任院长一职。陈友松,男,湖北京山人。他幼年家贫,学习刻苦,得教会资助方能上学并走完一段学程,后考取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任西南联大教授。1942年秋到1943年,在原有基础上,增设史地专修科、一年制师资短训班,招收音乐、体育各一班,开办附中、附小。但当局制约过多,尤其是与前任院长、教育厅厅长张伯瑾、陈诚办学意见不合,陈友松遂于1943年7月愤而辞职,卖书做路费返回西南联大。

  1944年春,国民政府教育部采纳各方意见,命湖北教育学院改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隶属教育部。学院即奉命改制,将原来的科改系,到1945年,国师初具规模,教育、国文、英文、史地、数学、理化、音乐、体育八系俱全。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迁到后方的各级机关、学校纷纷迁回。因种种原因,国师没有复员于它的诞生地武昌宝积庵,而是先抵江陵,后至沙市童家花园。1948年5月,国师正式迁往武汉。

  1949年7月16日,中南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接管国师。根据当时革命工作的需要和国师无固定校址的实际情况,国师停办,进行整理,国师教师,或自行联系工作,或由接管部统一安置和调派。在校学生,或参军参干,或转入他校继续学习。图书仪器等全部校产移交给继国师续办的湖北省教育学院。

  从1931年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创立,到1949年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受接管,计18年历程。18年中,虽经5年停办,几度迁徙,历经坎坷,饱经风霜,却培养各类人才1484人。

  国师停办后不久,在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李先念等人的关心下,在国师基础上筹建的湖北省教育学院正式成立,1949年10月15日开学上课。至1952年,学校设有教育、中国语文、数学、物理、体育卫生、音乐、美术、戏剧、俄文等9科,在校学生753人。学院设有附师,另设有附一小、附二小、附三小,为本院师生实习之用,后改为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工人业余学校各一所。

  1952年,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进行了全国性院系调整工作。湖北省委为落实调整方针,将教育学院的大部分教职员工、各科学生和部分图书并入华中大学(即今华中师范大学)。同时,以省教育学院留下的部分人员和校产、校址为基础,成立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以解决本省师资极其缺乏的矛盾和适应将来教育发展的要求。当时的教师进修学院开设有教育、语文、历史、俄文、数学、理化、地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等11科,另设有文教行政干部班、政治班。

  1953年,中央决定继续进行高等教育的调整工作。同年9月召开的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指出:高等师范教育是整个普通高等教育的重点,要扩充现有的高等师范学校,有条件、有准备地建立新的高等师范学校。根据以上精神,我校适时呈请教育部批准将本校改名为湖北师范专科学校,并于1954年4月获得批复同意。1955年8月,为适应发展需要,师专全部迁址武昌马房山。

  1956年春,湖北省教育厅决定:将湖北师专的语文、历史两科分出,另行组建一所新的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同时,还将湖北师专的体育科分出,成立武汉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将湖北师专的音乐、美术两个短训班分出,与华中师院的图画、音乐两系合并,组建成立武汉艺术师范学院。

  1957年秋,湖北省委决定,将湖北师专与武汉师专两校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师范专科学校。两校合并后,校址重新迁回武昌宝积庵并将此作为永久校址。教职员工达到620人,在校学生达到2138人。学校设有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7个科。

  1958年8月8日,湖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改为武汉师范学院。新组建的武汉师范学院教职员1543人,设有中国语文、历史、数学、物理4个系,生物、地理、化学3个专修科,并设有马列主义、教育学、体育、外语 4个公共课教研室(组),本、专科兼办。学院组织机构为二级建制,行政机构设九科三室,即教务科、出版科、人事科、学生科、保卫科、总务科、财务科、膳食科、卫生保健科及秘书室、基建办公室、生产办公室,院党委下设组织部和宣传部。1958年成立的武汉师范学院已经基本奠定了完整的师范院校的专业基础和建制。

  1984年1月,湖北省委决定将武汉师范学院原由武汉市领导改为由省直接领导和管理。6月15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速发展和改革我省高等教育的决定》的文件,同时上报教育部。8月11日,教育部批复:同意将武汉师范学院改建为湖北大学。9月26日,湖北大学成立大会隆重召开。

  湖北大学成立初期,设有中文、政教、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等10个系和教育行政管理、中文、政治三个专修科,共13个专业,本专科学生3072人,研究生34人。学校占地面积520亩。

学院设置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商学院
  •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 文学院
  • 新闻传播学院
  • 教育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体育学院
  •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 历史文化学院
  • 哲学学院
  • 艺术学院
  • 生命科学学院
  • 化学化工学院
  • 资源环境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楚才学院
  • 通识教育学院
  • 国际教育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
  • 知行学院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