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满族文学,主要指1635年皇太极女真为满洲,满族作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出现之后的民族文学,也包括肃慎以来靺鞨、女真时期的文学。有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之分。

民间文学

既有从肃慎、勿吉、挹娄、靺鞨、女真等先民那里传承下来的口头创作,也有满族形成后的作品,包括神话、说部、传说、故事、民歌和说唱文学等。

满族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历史久远,“万物有灵”观念对产生丰富的神话作品起到重要作用。创世神话《天宫大战》描述三位始祖女神阿布卡赫赫、巴那姆赫赫、卧勒多赫赫开天辟地并降伏恶魔耶鲁里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色彩神奇诡异,体现出原始艺术的超凡想象力。神话《女真定水》等则展示了洪荒时代初民们与险恶大自然抗争的无畏气概。《长白仙女》是一则族源神话,称本民族是天上仙女来长白山天池沐浴时,误吞神鹊所衔朱果受孕而繁衍的子孙,后被改叙成爱新觉罗家族的始祖神话,仍为民间妇孺皆知。此外,有关民间神职人员萨满降妖禳灾的神话也多有流传,最典型的作品是尼山萨满传说。

说部,俗称讲古,与中原市井间的说书艺术类似,是满族民间文学特有样式之一。见满族说部。

民间故事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居多,如《桦皮篓》、《泪滴玉杯》、《采珍珠》、《德青天断案》、《一夜皇妃》、《祖宗婆》等,虽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但都凸现满族人民的情感追求、是非观念和价值取向。

满族民歌可分为萨满祭祀歌和民间小唱两类。萨满祭祀歌是旧时在聚族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场合由萨满演唱的礼神之歌。其韵律、调式带有浓烈的原始艺术气息,所唱内容因不同氏族而异。民间小唱又可细分为渔猎歌、情歌、仪礼歌、时政歌、儿歌等类,在不同的聚居地域,分别流传着《跑南海》、《大风天》、《摇篮曲》、《子孙万代歌》、《阿库里》、《出征歌》、《跑马城》等谣曲。

德布德林是曾在民间世代传承的一种说唱文学,它用满语创作,演唱时以散文讲述与韵文吟唱交替出现。随着满族族众在晚近历史阶段较多地改操汉语,此类作品逐渐失传,迄今搜集到的德布德林均为残本,如流传于黑龙江流域的爱情故事《莉坤珠逃婚记》和流传于嫩江流域的侠弟救姊的故事《空古鲁哈哈济》等。

作家文学

一般认为当从满洲民族形成之时计起,而不包含靺鞨、女真时代的文人创作。成书于17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典籍《满文老档》(额尔德尼、库尔缠等著)若干部分已具有鲜明的文学性,可视作满族书面文学的滥觞。

1644年清政权定鼎中原之后,满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进程加速,故自清初起,用满文写下的书面作品数量不很多。主要有努尔哈赤的政论作品《七大恨》(1618)、武默纳的散文《长白山寻根记》、增寿的散文《随军纪行》、图理琛的散文《异域录》,以及乾隆帝弘历的《盛京赋》等。顺治、康熙年间,为顺应满族了解和掌握汉文化的需要,出现将汉族经典名著译成满语作品的热潮,《诗经》、《论语》、《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金瓶梅》、《隋唐演义》等上百种满文译本纷纷问世,达海、阿什坦、和素等译者已有娴熟的翻译技巧。

清代,用汉语文进行文学创作的满族诗人和作家辈出,满人在这一时期留下的诗文集超过600种。重要的诗人有最早创作汉文格律诗的鄂貌图、高塞等,以及顺治帝福临、康熙帝玄烨、佛伦、何溥、夸岱、岳端、文昭、博尔都、塞尔赫等。而此际满族文坛的翘楚人物,当首推被誉为“清初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他的作品天然浑朴、真切感人,集中展示了“未染汉人风习”的少数民族审美特质,为中原词坛吹进清新的空气。乾隆年间为满族古典文学的鼎盛时期,作家作品迭出,艺术风格纷繁。这一时期的作家群既包括永忠、永奎、书諴、敦敏、敦诚、弘晓等宗室子弟,也包括曹雪芹、庆兰、明义、和邦额等曾经或仍然具有贵族社会背景的文化人。永忠、永奎、敦敏、敦诚等追慕魏晋文人风骨,用诗作抨击时弊,并以脱尘出俗的文化情趣相标榜;曹雪芹与和邦额、庆兰分别以长篇小说《红楼梦》和文言小说集《夜谭随录》、《萤窗异草》展示对社会现实的真切描摹与深刻洞察,其中《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学的不朽之作。嘉庆、道光年间的满族文学,享此前鼎盛发展的余波,又涌现出诗人铁保、英和、奕绘,散文家昭梿、麟庆,以及文艺批评家裕瑞等名家。鸦片战争以后,国事堪忧,庆康、宝廷、文冲、宗韶、寿富、汪笑侬、英华等,纷纷创作体现爱国恤民思想倾向的作品,将自己的创作融入近代爱国进步文学主潮。晚清时期,满族词坛也显活跃。女词人西林太清(1799~1877)的创作以深稳沉着、近真返朴的境界独步文苑,赢得盛赞。与她同时代的承龄、锡缜、盛昱、阔普通武的词作也受到关注。满族作家在清末白话小说写作方面同样值得称道,主要有文康的长篇《儿女英雄传》,松友梅的中篇《小额》(1907)和冷佛的长篇《春阿氏》(约1911)。俗文学子弟书是兴起于乾隆年间的一种鼓曲艺术,同治年间创作和欣赏现出高潮。罗松窗、韩小窗、鹤侣、缪东麟、喜晓峰、春树斋等一批满族下层文人,或取古典名著片断作蓝本,或以身边生活为素材,写出数百种供艺人演唱的韵文体子弟书,其中尤以《出塞》、《忆真妃》、《露泪缘》、《老侍卫叹》、《螃蟹段儿》等篇艺术价值最高。与子弟书同时出现的还有曲艺“八角鼓”,作品有《护军诉功》、《八旗叹》等。

20世纪前期,满族文学与中国文学共同经历了向现代阶段转化的大变革,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整体格局的组成部分。老舍的作品《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不仅标示出满族现代文学达到的高度,也为作者本人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奠定基础。自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满族故乡东北地区沦陷于日本侵略者之手,一批受国内外进步文学感召的满族青年作家脱颖而出。端木蕻良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李辉英的长篇小说《万宝山》、金剑啸的长诗《兴安岭的风雪》、舒群的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关沫南的长篇小说《落雾时节》、马加的长篇小说《滹沱河流域》等,都激起过积极反响。此外优秀作家还有田贲、颜一烟、黄裳、丁耶、胡可,以及穆儒丐、王度庐、金寄水等。

1949年之后,满族作家创作掀开新的一页。老舍的剧作《茶馆》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堪称20世纪满族文学最重要的收获,胡昭、李惠文、朱春雨、赵大年、马云鹏、赵玫、叶广芩、江浩、于德才、孙春平、边玲玲、庞天舒、关仁山等众多作家与诗人的作品,更勾勒出满族文学蓬勃而持续发展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