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地导弹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美国 BGM−109A潜射型“战斧”导弹

潜地导弹( submarine-to-surface missile ),从潜艇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战略导弹。是国家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袭击敌方政治和经济中心、工业基地、交通枢纽、军事指挥中心等战略目标。具有隐蔽性好、机动性大、生存能力强、随时可以实施核突击等特点。潜地导弹由弹体、推进系统、制导系统和弹头(战斗部)等部分组成。按飞行轨迹,可分为潜地弹道导弹和潜地巡航导弹。

潜地弹道导弹通常部署在战略导弹潜艇上,射程650~11 000千米,起飞质量10~60吨,命中精度(圆概率偏差)4 000~90米。核弹头有单弹头、集束式多弹头和分导式多弹头。爆炸威力为30万~100万吨梯恩梯当量。采用惯性制导或惯性–星光制导。推进系统采用2~3级固体或液体火箭发动机。通常由潜艇在水下发射。潜艇在水下机动时,艇上导航系统能为导弹发射连续提供有关艇位、航向、航速和纵横倾角等数据,连同预先装定的目标坐标,通过射击指挥系统随时计算出每枚导弹的射击诸元,并将其装定到弹上制导计算机内,迅速完成导弹发射准备。发射时,通常采用冷发射(即动力发射)方式,一般用燃气蒸汽作能源,以较大的推力将导弹从发射筒推出,出水前或出水后导弹发动机点火,按预定弹道飞向目标。苏联1955年9月首次由常规动力潜艇从水面上成功发射潜地导弹,并于1960年10月开始在常规动力潜艇上部署SS–N–4潜地弹道导弹(只能从水面发射)。美国1961年在水下发射潜地弹道导弹获得成功,同年底开始在“华盛顿”级核潜艇上部署“北极星”潜地导弹。20世纪70年代后,法国、英国、中国等有核国家先后装备潜地导弹。例如,法国1985年服役的M−4潜地导弹,携带6枚核子弹头,爆炸威力6×150千吨梯恩梯当量,命中精度(圆概率偏差)400~185米。

潜地巡航导弹是一种体积小、质量轻、命中精度高、突防能力较强的战略武器,通常配置在攻击潜艇上。射程550~3 000千米,有的命中精度小于百米。战斗部为常规装药或核装药,推进系统通常采用涡轮风扇发动机,制导方式为惯性–地形匹配复合制导。借助潜艇内的鱼雷发射管或专用发射筒发射,发射方式和水中弹道与潜舰导弹相似。当导弹出水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弹翼自动展开,火箭助推器脱落,发动机工作,导弹转为巡航状态;进入陆地后,能随地形起伏飞行。1955年美国率先装备由潜艇水面发射的“天狮星”1对陆攻击巡航导弹,1959年苏联开始在潜艇上配备SS–N–3“沙道克”第一代潜地巡航导弹。70年代后,美、苏在发展潜地巡航导弹方面都有长足进步,一些性能先进的潜地巡航导弹陆续装备部队。如美国的BGM−109A“战斧”和苏联的SS–N–21“大力士”对陆核攻击导弹。

潜地导弹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增大导弹射程,扩大导弹潜艇的作战活动海区;提高导弹命中精度,增强导弹打击威力;发展分导式多弹头和机动式多弹头,提高导弹突防能力;采用隐身技术,提高导弹生存能力;改进发射系统,缩短导弹发射准备时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