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彩陶文化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灰色彩陶文化南亚次大陆北部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分布于印度北拉贾斯坦、旁遮普和恒河 -贾木纳河河间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公元前900~前500年。重要的遗址有恒河上游的诃斯提那普尔、俱赏弥、阿特兰吉凯拉和阿希切特拉。

该文化居民经营农业和畜牧业,种植小麦、大麦、水稻,饲养牛、猪、马。其房屋是木架、泥墙的茅舍,平面作圆形或长方形。个别聚落使用了烧砖,而且有围墙,预示着本地区城市文明的兴起。

陶器轮制,多细泥灰陶,火候颇高,薄壁。器表施黑彩的直线纹、圆点纹、螺旋纹和重环纹,一部分是素面陶和红衣陶。主要器形是盘和碗,还有一种大型水罐,成形时轮制与下部拍打相结合,开历史时代早期印度陶器典型技法之先声。铁器有带倒刺的叶形镞、带筩的镞和矛、短剑、斧、锛、锄、鱼钩、刀、钉等。出土有铁矿渣,表明本地有冶铁业。还有小型的有铤叶形镞、钻和别针等少量的红铜制品。另有陶纺轮,以及用宝石、玻璃、骨料及陶土制作的饰物,如串珠、项链、坠饰、耳饰、镯。

关于该文化的来源,有印度-雅利安人携来和本地起源二说。后者认为,继赭色陶文化之后,约当前1100~前900年,本地的部分地区曾经历以磨光黑-红陶、最早的铁器(穿孔斧、三翼镞)和水稻为特点的文化期,接着便过渡到灰色彩陶文化。约前500年前后,灰色彩陶文化发展为印度北方磨光黑陶文化,恒河中游的黑-红陶也为之取代,整个恒河流域的文化趋于统一,进入文明时代。北方磨光黑陶文化约存在至公元2~3世纪,其陶器形制仍以盘和碗为主,铁器更为普遍,通行红铜铸币和压制银币,新出现了建有城墙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