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焉耆汉语拼音:Yanqi),古代西域国名,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又称乌夷、乌耆等。古代居民属印欧种,9世纪以后,焉耆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清代在此安置蒙古土尔扈特部,又有大批陕、甘、青回族迁徙到此。焉耆国位于天山中部的焉耆盆地(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盛时领地包括今焉耆、库尔勒、博湖、和硕、和静、尉犁等县市。都员渠城,又称河南城(今博格达泌古城,一说今焉耆县城)。

  西汉时,隶属于匈奴。神爵二年(前60),汉始置西域都护,驻焉耆西南乌垒城,监护北道诸国。东汉初,焉耆受治于莎车王贤。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归属匈奴。和帝永元三年(91),班超迫降龟兹,汉重设都护,唯有焉耆、尉黎、危须三国不肯降。汉安帝永初元年(106),焉耆王元孟归降匈奴。汉顺帝永建二年(127),汉军攻入焉耆,元孟遣子入献。东汉时,焉耆势力增强。三国时,成为北道大国。晋穆帝永和元年(345),焉耆败于前凉而降。北魏太武帝太延年间,数次遣使朝贡,魏使董琬也曾至其国。太平真君九年(448),焉耆被魏军击败。魏在此设镇。焉耆经魏军的攻掠,国势大衰,不久即受治于柔然、高车(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部和西北部游牧民族)。5世纪末、6世纪初,又被哒(中亚游牧民族)破灭,其后,焉耆龙姓王族重新执政。

  入隋,势力极衰,附属于西突厥。隋文帝开皇年间,焉耆又归附铁勒。隋炀帝大业年间,同时隶属于隋和西突厥。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国王龙突骑支遣使入唐。后因与唐对敌被俘至长安。唐高宗初年,唐遣龙突骑支归国为王。显庆三年(658) ,焉耆成为唐安西都护府下属四镇之一。上元年间设焉耆都督府。调露元年(679),唐以碎叶代焉耆备四镇。焉耆地位下降,国小人寡。因十姓可汗徙居碎叶,遂以焉耆代碎叶备四镇,唐在此屯田。安史之乱后,吐蕃进攻西域。贞元六年(790)前后,焉耆为吐蕃攻占。但不久回鹘败吐蕃,焉耆归属漠北回鹘汗国,国王与回鹘族官吏共同执政。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 ,回鹘入据焉耆。一大批焉耆人由龙姓率领,成为甘州、沙州一带的部族之一,号龙家。焉耆的龙姓王朝终结,此后,这里成为西州回鹘国的组成部分,为回鹘五城之一,一般称作唆里迷。直到蒙古兴起后,它仍是畏兀儿国(即西州回鹘)下属的领地。13世纪末,畏兀儿王国被灭,焉耆也结束了独立或半独立的时代。后经察合台后王和准噶尔等部的统治,最终归入清版图。焉耆依山临水,农牧渔业兼营,丝路贸易也很兴盛。焉耆佛教在龟兹影响下以小乘信徒居多。境内有锡克沁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