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龄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熊希龄,字秉三、人称“熊凤凰”。1870年出生于凤凰,1937年病逝于香港。熊希龄少年聪敏,12岁随身为清朝武官的父亲到杭州朱其懿门下就读,一次,朱先生以“栽数盆花,探春秋消息”为上联令学生答对,小希龄以“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应对而获得满堂喝彩,被誉为“凤凰神童”。熊希龄15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9岁中进士,22岁点翰林,35岁为清朝五大臣之一,出洋考察欧美宪政,任参赞。40岁出任民国财政部长、热河都统,43岁被国民大会选为国务总理。因与袁世凯矛盾日益尖锐,袁莫须有地给熊罗织罪名,熊希龄遂于民国三年(1914年)愤然辞职。

  熊希龄的政治生涯虽然短暂,但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中却闪耀着光辉。中日甲午战争后,熊希龄多次上书反对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触怒了慈禧太后,被革职回湖南。1898年戊戍政变发生,谭嗣同、梁启超等“七君子”遇难,熊希龄被“革职永不叙用”。出任民国总理后,创立新政,力主共和,繁荣经济,推行资产阶级法治,卓有建树。辞官后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民国6年,京津水灾严重,熊希龄亲赴灾区救济灾民。次年创办香山慈幼院,收养因灾流浪的孤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熊希龄以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身份赶往前线救护伤员,同年12月5日在香港病逝,享年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