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物理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的学者杨泉所著。《物理论》是继承先秦两汉扬雄、王充、张衡的唯物主义传统,讲宇宙发生论。

简介

《物理论》说:“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天者君也(“君”,疑当作“均”。《太平御览》引《物理论》另条说:“天者,旋也,均也。”)。夫地有形,而天无体,譬如灰焉,烟在上,灰在下也。”又说:“皓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焉。”

《物理论》残篇中还论及“水”的作用及“水”和“气”的转化,因而曾有学者把杨泉哲学断为“水一元论”。清代学者所辑《物理论》串入了《傅子》若干条,因而曾有论者把傅玄与杨泉误合为“一家之学”。

作者杨泉

杨泉生卒年不详。字德渊,吴会稽郡(今浙江绍兴)“处士”。司马炎太康六年(280)晋灭吴后,被征,不久隐居著述,仿扬雄著《太玄经》14卷,又著《物理论》16卷、集2卷。其著作南宋时亡佚,但因曾被各类书广为引述,得以部分保存,可略窥杨泉思想的大要。杨泉反映当时江南地区的新学风,推进了以自然科学为凭依的唯物主义气一元论。他深研各派天文学说,发挥宣夜之理,认为“天”只是回旋运转着的“元气”、“元气皓大,则称皓天”,“皓然而已,无他物焉”,并作出“地有形而天无体”的论断;又论定万物都是阴阳二气“陶化”、“播流”所产生,“气积”而成,所以说“气”是“自然之体”。他的这种以“气”为体的自然观,与王弼等“以无为本”的玄学世界观相对立。杨泉肯定“自然”法则的客观性,又以其对农业、手工业等生产知识的广泛总结,丰富了朴素辩证法的天人关系学说。他指出:“良农之务”就在于处理好耕作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以夺取丰收;“工匠之方规圆矩出乎心,巧成于手”,就能创造一切。这比王充的自然命定论,在哲学思维上是个进步。他继桓谭、王充,坚持唯物主义的形神观,认定人的智慧依存于“血气”,“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人死无遗魂犹火灭无遗炎。杨泉明确反对北方士族名士的清谈玄风,认为他们关于儒道异同的争论,是“见虎一毛,不知其斑”,“皆不见本”,并贬斥整个玄学思潮说:“夫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无异春蛙秋蝉聒耳而已”

久佚的杨泉著作,清代始有辑本。孙星衍辑《物理论》1卷,存《平津馆丛书》乙集之三;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太玄经》10余条;严可均《全三国文》卷七十五辑有《赋》5篇,文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