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因子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生态因子汉语拼音:Shengtai Yinzi;英语:Ecological Factor),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的总称。生态因子常直接作用于个体和群体并影响个体生存和繁殖种群分布和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等。生物的进化就是通过基因突变和重组再经生态因子的选择而实现的。还有人在分析生态适应种群调节等现象时,把个体基因型或种群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等非环境因子也视为生态因子。

  对生态因子的研究因生物种群不同而有所偏重。研究植物者强调日照、土壤等因子;研究动物者注意食物;研究种群动态者则以因子是否与种群密度有关为根据。广义上一般将生态因子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但各种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不同程度地受生物因子的影响。

  生态因子直接作用于个体的情况有几种:可能仅仅作为信号,如通过动物神经系统引起行为变化;也可能通过多种途径造成生物正常或异常的生理反应;还可能直接影响生物的解剖结构。就生态因子的性质看,不外物质、能量和信息3种。它们通过种种渠道进入生命系统,作用形式大体有三类:

  1. 构成维持生物代谢和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和理化条件。这些理化条件也都表现为能量或物质,如日照、温度、pH值、渗透压等。
  2. 构成种种破坏力量。例如天敌、自然灾害(超限的理化条件)及某些人类活动(滥垦滥牧、工业污染等)。
  3. 仅仅作为信息,诱发生物的节律性反应。例如日照和温度的昼夜或季节变化,引起植物的萌发、生长、开花等阶段变化和动物的冬眠、迁徙等周期活动。

  生态因子作用的直接对象是生物个体,但通过生物间的交互作用会影响到群体。同种动物的集群活动可以增加取食和避敌能力。群落食物中某环节的增减,常导致连锁反应。如天气变化造成蝗群增长及其相变,继而导致迁飞,破坏迁入地的大片植被

  生态因子的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性密切相关。对于温度,各物种反应不同,有些物种能适应的温度却可能使另一些物种死亡;生物在不同发育阶段的适应性也不大相同。环境在变,生物的适应性也随之改变。一个物种可能通过生理过程适应一个新环境,当新旧环境差别太显著时,可能需要较长时期的适应过程,引种驯化便属此类。在生物发展史中,生态因子作为选择因素淘汰掉不适应的物种。生态因子还可能直接诱发基因突变或重组,促进生物进化的进程。见限制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