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对抗飞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美国F–4G反雷达飞机

  电子对抗飞机汉语拼音:Dianzi Duikang Feiji;英语:Electronic Warfare Aircraft),专门用于对敌方雷达通信武器制导系统等电子设备实施电子侦察电子干扰和攻击的作战飞机。包括电子侦察飞机电子干扰飞机反雷达飞机。通常由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改装而成。

  电子侦察飞机主要是通过对电磁信号的截获、识别、定位、分析和记录,以获取有关情报。机上装有先进的电子侦察设备。其基本工作程序是侦察设备收到信号后,测出辐射源的方位和信号的技术参数,显示在显示器上,同时加以记录,必要时,将侦收到的数据实时传输给己方指挥中心或作战部队。电子侦察飞机与地面电子侦察站、海上电子侦察船相比,具有侦察距离远、机动性强等优点。

  电子干扰飞机主要用以对敌方防空体系内的对空情报雷达、地空导弹制导雷达、炮瞄雷达和无线电通信设备等实施电子干扰,掩护航空兵突防。这种功能俗称软杀伤。机上装有大功率杂波干扰机、无源干扰投放设备和侦察引导接收系统,同时配备自卫用的电子对抗系统,包括雷达告警设备、有源干扰设备以及箔条、红外诱饵投放设备等。其基本工作程序是接收系统收到信号后,经计算机处理,引导干扰设备施放有源和无源干扰。

  反雷达飞机是专门用来攻击敌方地面防空系统中的制导雷达、炮瞄雷达、对空情报雷达及其他大型地面电子设备。这种功能俗称硬摧毁。美国把这种飞机称为“野鼬鼠”飞机。机上装有告警引导接收系统、反辐射导弹和其他精确制导武器。其基本工作程序是接收系统收到信号后,识别出辐射源的类型,测出其位置,发射反辐射导弹,或用其他武器进行攻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些国家把简单的电子侦察、电子干扰设备装在轰炸机上,形成最早的电子对抗飞机。如英国用“惠灵顿”轰炸机改装成电子侦察机,美国则用B-29轰炸机改装过电子干扰飞机。20世纪50~60年代,电子对抗飞机发展较快,功能有所加强,任务有所扩大,出现了以攻击地面雷达为主要任务的反雷达飞机,如美国的F–105G。但这一时期的电子对抗飞机还存在频率覆盖范围窄、干扰功率小、自动化程度低等缺点。70年代以来,伴随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电子对抗飞机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性能有很大提高。干扰频率覆盖范围加宽,从数十兆赫到数十吉赫;干扰机的平均输出功率增大,从数百瓦到上千瓦;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1~2名操作员即可操纵飞机上全部电子对抗设备。如美国EF–111A电子干扰飞机,两名机组人员,机上装备的AN/ALQ–99E干扰系统频率范围为64兆赫到18吉赫,每部干扰发射机的平均输出功率达1,000瓦。这个时期的电子对抗飞机,以美国的RC–135X、EA–6B、EC–130H和F–4G最具代表性。

  电子对抗飞机发展趋势是选用续航能力强、机动性能好、雷达截面积小的作战飞机进行改装;研制多用途和无人驾驶电子对抗飞机;扩展电子对抗设备的频率范围,提高自动化程度和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工作能力,增强干扰的等效辐射功率,提高对雷达攻击的命中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