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音阁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故宫宁寿宫阅是楼大戏台(畅音阁)

畅音阁,清代宫廷戏曲舞台。坐落于故宫宁寿宫阅是楼院内,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成。这是一座三层大戏台,台后为扮戏楼。整个建筑坐落在1.20米高台上。建筑高度为20.71米。三层总建筑面积为685.94平方米。它的对面是面宽五间带前后廊的阅是楼,是皇帝及后妃们看戏的地方。东西两侧各有转角庑房13间,同阅是楼和畅音阁的扮戏楼相通,形成楼阁庑房相围的自成系统的格局。在这组建筑中,畅音阁是主体。目前保存完好。

畅音阁大戏台,除具备一般戏台的特点即方形、三面开放外,又有它本身的特殊构造。楼分三层,各有舞台面。最上一层叫“福台”,中层叫“禄台”,下层叫“寿台”。三层中以第一层寿台面积最大,约有14米见方;中层禄台的演出面积则不及寿台的三分之一;上层福台的表演区更小,仅仅是靠近前檐的一小块地方。这都是以观众视线所及来决定的。寿台是基本表演区,使用率最大;其后部又分上下两层,上层叫“仙楼”。从寿台到仙楼有4座木阶梯,叫“搭垛”。在仙楼两端又各设一搭垛,可以通向中层禄台。加上仙楼,实际表演区有4层。这4层都有上下场门,而且都用槅扇把前台与后台区别开来。寿台的天花板上有3个天井,井口设有辘轳架,可供升降演员、砌末用。寿台的地板下有5个地井即地下室,室内设有绞盘,也可用作升降演员、砌末。这种复杂的构造,同演出有大量封建迷信内容的宫廷大戏有密切关系。

《昭代箫韶》的《凡例》就说:“剧中有上帝、神祇、仙佛及人民、鬼魅,其出入上下应分福台、禄台、寿台及仙楼、天井、地井。”但在实际演出中,福台、禄台的用处不多。神仙、人民和鬼魅主要还是集中在寿台上表演,而天井和地井,只是偶而作为演员和砌末的特殊出入口。如演出《昭代箫韶》第2本第15出,表现碰死在李陵碑的杨继业的灵魂进入天堂,演员要站在大云板上,上升到天井中去。演出《昇平宝筏》戊第14出,表演唐僧师徒一行堕入妖魔设下的深渊时,演员就从地井下场。演出《罗汉渡海》时,天井要降下海市蜃楼的砌末。演出《地涌金莲》时,地井中升起5朵大金莲花,每朵各坐一尊菩萨。这些演出措施,在当时颇能迎合封建统治者肆意铺张的心理。畅音阁巍峨壮丽,是建筑艺术的精品,但从戏剧艺术上讲,这种三层结构并无多大意义,所以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也就变成了历史文物,并不能在社会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