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牛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病 牛

宋·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诗题与背景:

  《病牛》是宋朝诗人李纲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立意高远,既是成功的咏物诗,更是杰出的言志诗,为后世传诵。

  这首诗写于绍兴二年(1132年),是李纲谪居时心境的真实写照。李纲为北宋末、南宋初名臣,金兵南侵时,他成功领导了东京保卫战,但不久即遭投降派排斥,被谪出京城。中原沦陷,高宗南渡,一度起用他为宰相,仅70余日又遭罢免。后再起再罢。多次上疏陈述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忧愤成疾而病逝。


逐句释义: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牛)耕田犁地千亩生产粮食无数,累得精疲力尽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
  耕犁:耕田犁地。泛指耕作。
  实千箱:指生产的粮食多。实:充实,满。箱:装粮的容器。一说同“厢”,指官府的仓房。
  力尽:力气用尽。
  筋疲:用尽了力气,极其疲劳。
  复:又,再。
  伤:哀怜,同情。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只要能让众生都能够吃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但得:只要能让。
  众生:一切有生命的,指大众百姓。
  不辞:不推辞。
  羸病:瘦弱有病。羸(léi):瘦;疲劳。
  残阳:夕阳,即快要下山的太阳,象征病牛的晚年。此处既烘托凄凉气氛,又喻指作者晚年。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卧游图》,明代画家沈周作
病牛 题图
病牛 插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古代农民主要靠牛拉犁来耕翻土地。全诗写一头牛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所耕土地及土地所产出的粮食已不可胜数。它老了,病了,筋疲力尽了,卧倒在夕阳中。可是又有谁哀怜它呢?尽管如此,它却无怨无悔,因为它唯一的心愿是让人们都能吃饱饭。

  此诗言名为咏物,实为自喻,借“病牛”来抒发传统士大夫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淑世(济世)情怀。

  咏物,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有些咏物诗没有寄托,为咏物而咏物,别无深意。因此,它们的书写策略是“形似”,多以惟妙惟肖地摹写所咏之物的外观为能事。但这不是中国古代咏物诗的主流。中国古代咏物诗的主流是有寄托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咏物而不止于物,咏物只是手段,其终极指向是“人”。因此,它们的书写策略是“遗貌取神”。作者的一生,是自强不息的一生。但他的自强不息,并非追求一己的功名利禄,而是为国家、民族与人民鞠躬尽瘁,虽“力尽筋疲”,“羸病卧残阳”而在所不辞。崇高的人格加上高妙的写作艺术,成就了这首励志的好诗。

  前两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从揭示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它“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两个“千”字,分别修饰“亩”与“箱”,并非实指,而是极言病牛“耕犁”数量之大、劳累之苦和劳动收获之多。同时,也暗示这头牛由年少至年老、由体壮及体衰的历程。次句反诘语气强烈,增添了诗情的凝重感。

  后两句“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卧”等词语相结合,表现了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试题精选:

  1.本诗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①比喻。诗题《病牛》,实非写牛,而是诗人自喻坎坷与艰辛。

  ②设问。第一、二句提问:勤恳为大众耕作的牛,为什么在“力尽筋疲”之后,却没有人理解和同情它呢?第三、四句作答,作者直抒胸臆:只要“众生皆得饱”,即使“赢病卧残阳”也在所不辞。

  ③拟人。第三句,把牛人格化,连用两 “得”字,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④夸张。首句两个“千”字,极力夸张,互相对照,写出了牛的辛劳,也突出了牛的功绩。(意对即可)


  2.“但得众生皆得饱”一句看似平常,实则意旨深远,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全诗以病牛的口吻自问自答。一、二句提问,耕田千亩的病牛为什么得不到人们的同情?第三句“但”字一转,情绪由悲凉转为激昂,作者直抒胸臆:只要能够对国家民族和老百姓有利,使“众生得饱”,那么,即使是累伤病倒在夕阳残照之中也无怨无悔!“但得众生皆得饱”一句连用两个 “得”字,语气强烈,表现了诗人心忧黎庶、普济众生、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境界。(意对即可)


  3.诗中的“病牛”是什么形象?

  参考答案:无私奉献者。


  4.“力尽筋疲谁复伤”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满腹的悲怨,无限的伤感(因“精疲力竭,积劳成疾”时,无人可怜你)。


  5.“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思想境界?

  参考答案:手法:拟人;境界: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人(意思对即可)。


作者简介:

  李纲(1083—1140年),北宋末、南宋初名臣,诗人。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毕生殚精竭虑,为国为民。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金兵南侵,他成功领导了东京保卫战,但不久即遭投降派排斥,被谪出京城。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他为宰相,仅70余日又遭罢免。后再起再罢。多次上疏陈述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绍兴十年(1140年)忧愤成疾而病逝。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