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登革热汉语拼音:Denggere;英语:dengue fever),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名称

  “登革”一名,系英语Dengue音译而来。至于Dengue由来也众说纷纭: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源自斯瓦希里语(Swahili)中的“Ki-dinga pepo”,意思是“突然抽筋,犹如被恶魔缠身”。在台湾,则被称为登革热、天狗热或断骨热,其中天狗热一名源自闽南语;而中国大陆称为登革热、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被称为骨痛热症或蚊症。在越南通称为热出血症。

病因

  登革热病毒为单链RNA病毒,属黄病毒科,共有4个型,即Ⅰ、Ⅱ、Ⅲ、Ⅳ型。除可引起典型登革热外,尚可引起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后两者病死率较高,常由Ⅱ型引起。中国广东和海南1978年后曾多次流行登革热。

临床表现

  以发热、皮疹、 骨和关节剧烈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故又名断骨热,也有称之为鞍状热(两次发热)者。

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不易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

  2、对症治疗

  (1)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浴。解热镇痛剂对本病退热不理想,且可诱发G-6PD缺乏的患者发生溶血,应谨慎使用。对中毒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强的松5mg,3次/日。

  (2)维持水电平衡对于大汗或腹泻者应鼓励患者口服补液,对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或有脱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应及时静脉输液,但应高度警惕输液反应致使病情加重,应注意脑水肿发生。

  (3)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等止血药物。对大出血病例,应输入新鲜全血或血小板,大剂量维生素K1静脉滴注,口服云南白药等,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呱。

  (4)休克病例应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和代血浆,合并DIC的患者,不宜输全血,避免血液浓缩。

  (5)脑型病例应及时选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静脉注入,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