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先勇拼音bái xiān yǒng),(英语:Bai Xianyong),美籍华人作家。广西桂林人。1948年到香港 ,1952年去台湾,1956年考入台南成功大学水利系,翌年改入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60年与同学组织现代文学社,创办《现代文学》杂志。1963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从事创作研究,1965年获硕士学位,随后任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教授,讲授中国语言文学课程。

生平简介

  生于中国广西桂林,父亲白崇禧是中国国民党桂系将领,母亲名马佩璋;白先勇排行第八,另有九名兄弟姊妹(五人仍在世),香港著名电台主持人白韵琴则为他的堂妹,而家族大多仍居住在台湾。

  白先勇7岁时,经医师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就学,因此他的童年时间多半独自度过。抗日战争时他与家人到过重庆日本投降后,1946年迁至上海和金陵,小学曾就读于南洋模范小学,后来于1948年迁居香港,曾就读九龙塘小学及喇沙书院。不久之后随着国民党国共内战的失败,在1952年移居台湾。

  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后,由于他梦想参与兴建三峡大坝工程,以第一志愿考取台湾省立成功大学(今国立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学系。翌年发现兴趣不合,转学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改读英国文学。

  1958年大学部3年级时,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金大奶奶》。两年后,他与台湾大学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李欧梵、刘绍铭等共同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并在此发表了多篇文章。

  1962年,白先勇的母亲去世,据他自传文章《蓦然回首》提及,“母亲下葬后,按回教仪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坟,第四十一天,便出国飞美了。”母亲去世后,他飞往美国艾奥瓦大学的艾奥瓦作家工作室学习文学理论和创作研究,当时父亲也来送行,也是白先勇与父亲最后一次会面。

  关于母亲的去世,他感受到“母亲一向为白马两家支柱,遽然长逝,两家人同感天崩地裂,栋毁梁摧。出殡那天,入土一刻,我觉得埋葬的不是母亲的遗体,也是我自己生命一部份”,以致初到美国时,无法下笔写作。直至同年圣诞节于芝加哥度假,心里感触良多,因而再次执笔,写成《芝加哥之死》,于1964年发表。论者以为,这是他的转型之作,夏志清称此文“在文体上表现的是两年中潜心修读西洋小说后的惊人进步”,而“象征方法的运用,和主题命意的扩大,表示白先勇已进入了新的成熟境界”。

  1965年,取得艺术创作硕士学位后,他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1993年为治疗晕眩症,开始练习气功,他在1994年退休。1999年11月1日发表〈养虎贻患-父亲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间国共第一次四平街会战之前因后果及其重大影响)〉(台北《当代》第147期)一文,为父亲白崇禧立传。

  2004年,由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选集》以及新作《姹紫嫣红牡丹亭》。

作品评价

  白先勇的小说,早期作品都收入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 ,有明显模仿西方现代派小说的痕迹,笼罩着虚无颓废的色调。留学美国期间,创作了被称为“纽约客”系列的近10篇小说,倾诉留学生感时伤怀的文化乡愁和精神痛苦。1965年以后的作品收入小说集《台北人》,描写了 40年代末从大陆退居台湾的国民党达官贵人以及他们的依附者的没落命运。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叙写战乱带来的人生悲剧和爱情悲剧,为旧时代的死亡唱出了挽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又使他在真实描绘时代风貌、刻画人物的音容笑貌中,显示了历史进程的不可逆转。1983年发表长篇小说《孽子》,描写被家庭和社会抛弃的年轻人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同性恋者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