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曲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云南大理:剑川白曲

  白曲,又称“白族民歌”,主要流行于大理白族地区,尤以剑川最流行,被称为“白曲之乡”。是一种常在田间地头及歌会等民族节日里演唱的民歌,用龙头三弦伴奏。体裁多样,有山歌、小调、叙事歌、情歌、舞蹈歌、仪式歌、生活歌等和风格独特的反义歌、谐音调、一字曲等。“白曲”歌词结构为“七七七五”式“山花体”,四句为一段,两段或若干段为一首。如《白月亮》“白月亮呀白姐姐,白姐身穿漂白衣,白绣花鞋穿脚上,白羊皮斜披。白米白面吃进肚,白讲白说白费气,白天人多难开口,白月下相会。”“白曲”以其数量多、质量高、品种全、流传广而著称于世,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在《白族民间歌谣集成》中收编的白曲有479首,流传最广的传统白曲有 《剑川白族调》、《泥鳅调》、《割埂调》、《海东调》、《东山调》、《山后曲——白月亮》、《青姑娘调》等。电影《五朵金花》的主题曲《大理三月好风光》就是由白曲改编创作的。

剑川白曲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从天堂飘下的歌本落在了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老君片区的“白曲之乡”剑川,于是剑川被人们称为“天乐飘落的地方”……据史料记载,剑川白曲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以曲调美、质量高、品种全、流传广而著称于世,“石宝山歌会”万人对唱的白曲,早已载入国际著名民歌歌目。这里是电影《五朵金花》音乐的发源地,雷振邦先生说,传遍世界的《大理三月好风光》,就是根据剑川白曲改编创作而成。清代剑川白族诗人赵怀礼在其“朝山曲”中写道:“三营浪子土三弦,靡曼山歌断复连,菩萨低头弥勒笑,无遮大会奈何天”。它真实地记录了几百年前白曲演唱的盛况。

  剑川白曲是白族地区流传较广、历史悠久的古老音乐品种,主要流行于剑川、洱源及与剑川接壤的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金顶和丽江的九河等地。据调查,在其它地区流传的传统唱本,都由剑川传入。由此亦可以推断,剑川是白曲的发源地。白曲的表演形式独具一格。由一人怀抱龙头三弦自弹自唱,也可以一人伴奏,一人唱;一人伴奏,男女对唱。白曲可分为短调和长歌两大类,歌词结构为“七七七五”式,即第一、二、三句为七个字,第四句为五个字,俗称“山花体”。四句为一段,若干段为一首。短调最常见的为八句一首。常在山间、湖畔、田边、地头及石宝山歌会、火把节等民族节日里即兴对唱。听众成百上千,一唱众合,通宵达旦,场面壮观。长歌的基本词格亦为“山花体”,最长的达3000多行。长歌多数有故事情节,但不复杂,而以抒情为主。传统作品有《鸿雁带书》、《黄氏女对金刚经》等50多部。白族长歌还以始于唐代南诏时期,用汉字作为表意和记音符号的古白文手抄本在民间广泛流传,形成了大批珍贵的白族文字文献。

  白曲的音乐具有叙事和抒情的功能,音乐表现力极为丰富,它为山歌的千年传承发展状况提供了典型范例,堪称白族传统音乐活化石。白曲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要有创世古歌、祭祀歌、礼俗歌、劳动歌、情歌、一字歌、反意歌、咏物歌、寓意歌、生活歌、儿歌等。在白族的音乐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堪称白族的百科全书,对白族历史、语言、民俗等的研究都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同时也为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等学科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剑川白曲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社会均有较大影响。中央电视台及全国20多家电视台多次深入剑川,拍摄了《石宝歌城》等专题片。中外著名学者和音乐理论家费孝通、冯骥才、田青、金兆钧等都曾莅临剑川考察。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教授工藤隆等在日本出版《云南剑川白族歌垣》,该书收录石宝山传统白曲1021首。剑川石龙村白族歌手阿鹏在CCTV13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演唱的白曲《相见难》,荣获原生态组优秀奖,在世人面前一展剑川白曲之风采,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