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血液中常见的血细胞。从左到右依次为:红血细胞、血小板和白血细胞

  细胞拼音bái xì bāo),(英语:Leukocyte;德语: Leukozyt),人体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白细胞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白细胞依细胞质内有无颗粒分为粒细胞无粒细胞两大类。

  粒细胞依其颗粒染色特征不同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无粒细胞又分为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依其功能又分为若干种。成年人白细胞数为每立方毫米4,000~10,000,其中中性粒细胞占60%~70%,嗜酸性粒细胞占1%~4%,嗜碱性粒细胞占0.5%~1%,单核细胞占3%~8%,淋巴细胞占20%~30%。幼儿血液中白细胞数高于成年人。不同生理状态会引起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如妊娠期。有炎症时,血中的白细胞数也明显增加。

  由于白细胞的异常增生失去控制而引起的一种恶性疾病称为白血病

  白细胞及其他血细胞在胚胎发生中,最早都是来自于卵黄囊中的多能造血干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在发育过程中,首先增生分化成为各系的定向干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来源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定向干细胞,进一步分化为原单核粒细胞与原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来源于各自的定向干细胞。淋巴细胞中两个重要的亚类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别来自于不同的定向干细胞。在个体发育中,最初在卵黄囊血岛造血,后在肝脏、脾脏、胸腺等器官造血,最后,主要在骨髓造血。白细胞的各定向干细胞经过一系列繁复的分化、增殖过程,形成不同类型的白细胞,然后进入血液循环。血中的白细胞进入组织中,成为组织器官的白细胞。在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原始无脊椎动物如海绵动物、刺胞动物,只有含有颗粒的变形细胞。圆口纲动物七鳃鳗开始出现淋巴细胞。高等脊椎动物的白细胞分化更为多样。白细胞的形态、数目在不同的种属之间差异很大,如鸡、鸭、鼠和兔等。中性粒细胞也能被酸性染料染色,所以称假嗜酸性粒细胞。狗的嗜酸性白细胞中颗粒较少,而马的则颗粒大,数量多。猫、大鼠和小鼠血中一般看不到嗜碱性粒细胞,而兔的嗜碱性粒细胞则比人多5~10倍。此外,各种粒细胞细胞核的形态、颗粒的形态结构,不同种属也有所不同。

  白细胞是一个庞大的血细胞家族,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也多种多样。但是,它们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在机体的防护、免疫和创伤愈治过程中起协同作用。尽管它们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成分,但其功能的发挥,更多地体现在循环管道外的器官组织中。在功能方面它们与这些器官组织中的许多细胞成分,如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