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1个用户的25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 [[全唐诗·目录|全唐诗]] [[诗词名句]]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补充名篇|其他名篇]]
+
 
</cente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短歌行</span><br><br>
----
+
<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短歌行'''</span><br><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汉·[[曹操]]</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汉·[[曹操]]</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28%; color:green;">
 
<span style="font-size: 128%; color:green;">
第28行: 第25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短歌行二首》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这里选取的是第一首。第一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第二首诗借礼赞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坚守臣节的史事,申明自己只有扶佐汉室之志,决无代汉自立之心。两诗珠联璧合,庄重典雅,内容深厚,感情充沛,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于浓郁的抒情意境中,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充分显示了其雄深雅健的诗品。
+
  《短歌行》是[[东汉]]政治家、文学家[[曹操]]所作的一首[[四言诗]]。此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求贤若渴,希望人才都来投靠自己。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这首《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
  
关于第一首诗的写作时间,学术界大致有五种说法。一是在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二是求贤说,出自张可礼《三曹年谱》:“抒发延揽人才之激切愿望,盖与《求贤令》作于同时。”时间在建安十五年(210)。三是宾主唱和说,此主张发自万绳楠,他认为此诗作于汉建安元年(196),曹操迁汉献帝于许都之际,曹操与手下心腹如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四是及时行乐说,但没有考证具体时间。此说由沈德潜发之,《古诗源》卷五:“《短歌行》,言当及时为乐也。”五是王青的作于招待乌丸行单于普富卢的宴会上的说法,时间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
+
  此诗写作时间不详,有学者推测它很可能作于当时北方已经基本扫平,曹操正南下进攻东吴的时候。
  
至于第二首诗,学术界也难以确定其具体创作时间,只能大致推断为建安十七年(212)至二十二年(217)之间。自建安十六年(211)春正月汉献帝命曹操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后,又封曹植等诸子为侯;建安十七年(212)献帝特命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建安十九年(214)三月献帝七命魏公曹操位在诸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献帝又加封曹操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夏四月,献帝又命魏王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随着权势的壮大,地盘的拓展,曹氏集团之外的人多疑曹操有代汉自立之心。当时东吴孙权瞅准时机遣使上表大说天命而称臣,意在促使曹操代,但曹操机敏地警觉到这是孙权的一个阴谋,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曹操深知功高震主之危,故赋这首《周西伯昌》表明心迹。
+
 
 +
  《短歌行》是以乐府古题创作的四言诗。有二首,这里选取的是其中一首,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第二首诗借礼赞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坚守臣节的史事,申明自己只有扶佐汉室之志,决无代汉自立之心。两诗珠联璧合,庄重典雅,内容深厚,感情充沛,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于浓郁的抒情意境中,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充分显示了其雄深雅健的诗品。
 +
 
 +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有相应的歌辞,即“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短歌行二首》。
 +
 
 +
  关于第一首诗的写作时间,学术界大致有五种说法。一是在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二是求贤说,出自张可礼《三曹年谱》:“抒发延揽人才之激切愿望,盖与《求贤令》作于同时。”时间在建安十五年(210)。三是宾主唱和说,此主张发自万绳楠,他认为此诗作于汉建安元年(196),曹操迁汉献帝于许都之际,曹操与手下心腹如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四是及时行乐说,但没有考证具体时间。此说由沈德潜发之,《古诗源》卷五:“《短歌行》,言当及时为乐也。”五是王青的作于招待乌丸行单于普富卢的宴会上的说法,时间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
 +
 
 +
  至于第二首诗,学术界也难以确定其具体创作时间,只能大致推断为建安十七年(212)至二十二年(217)之间。自建安十六年(211)春正月汉献帝命曹操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后,又封曹植等诸子为侯;建安十七年(212)献帝特命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建安十九年(214)三月献帝七命魏公曹操位在诸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献帝又加封曹操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夏四月,献帝又命魏王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随着权势的壮大,地盘的拓展,曹氏集团之外的人多疑曹操有代汉自立之心。当时东吴孙权瞅准时机遣使上表大说天命而称臣,意在促使曹操代,但曹操机敏地警觉到这是孙权的一个阴谋,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曹操深知功高震主之危,故赋这首《周西伯昌》表明心迹。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对酒当歌,人生几何:</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span><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好比早晨的露水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span><br>
 
  当:对着。一解为应当的意思。<br>
 
  当:对着。一解为应当的意思。<br>
 
  几何:(指岁月)有多少。<br>
 
  几何:(指岁月)有多少。<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譬如朝露,去日苦多:</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span><br>
 
 
  譬如:比如。<br>
 
  譬如:比如。<br>
 
  朝露:早晨的露水,比喻存在时间非常短促的事物。<br>
 
  朝露:早晨的露水,比喻存在时间非常短促的事物。<br>
  去日:已过去的岁月。<br>
+
  去日苦多:已经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感叹人生短暂。去日,已过去的日子。苦,苦于。<br>
  苦:苦于。<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慨当以慷,忧思难忘:</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忧郁长久填满心窝。</span><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忘怀。用什么来排解忧愁?唯有美酒杜康。</span><br>
  慨:感慨。<br>
+
  慨当以慷:即“慷慨”,这里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无实际意义。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br>
  慷:本义为情绪激昂。<br>
+
 
  忧思:忧愁的心绪。<br>
 
  忧思:忧愁的心绪。<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何以解忧?唯有杜康:</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span><br>
 
 
  唯:一作“惟”。<br>
 
  唯:一作“惟”。<br>
 
  杜康:相传为酿酒始祖,这里代指酒。<br>
 
  杜康:相传为酿酒始祖,这里代指酒。<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青青子衿,悠悠我心:</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span>(此二句出自《诗·郑风·子衿》)<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令我日日思慕。只是因为你(们)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后因称学子、生员为“子衿”。<br>
+
</span><br>
  悠悠:长久的意思,形容思虑连绵不断。<br>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后因称学子、生员为“子衿”。悠悠,长远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但为君故,沉吟至今:</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span><br>
+
 
  君:敬辞。称对方。<br>
 
  君:敬辞。称对方。<br>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br>
+
  沉吟:沉思吟味。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青蒿。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span>(此四句出自《诗·小雅·鹿鸣》)<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一群)鹿儿呦呦长鸣,召唤同伴来吃野苹。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span>(此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br>
  呦(yōu)呦:鹿叫的声音。<br>
+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一群鹿儿在原野上悠然自得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比喻诚心待人,同甘共苦。呦呦,鹿叫的声音。<br>
  苹:青蒿。<br>
+
  苹:多解为艾蒿。<br>
 
  嘉宾:尊贵的客人。<br>
 
  嘉宾:尊贵的客人。<br>
 
  鼓瑟:弹瑟。鼓,弹奏。瑟,古代拨弦乐器的一种,形似古琴。<br>
 
  鼓瑟:弹瑟。鼓,弹奏。瑟,古代拨弦乐器的一种,形似古琴。<br>
 
  笙:古代吹奏乐器的一种。<br>
 
  笙:古代吹奏乐器的一种。<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明明如月,何时可掇:</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span><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皎皎的明月哟,何时会停止(是不会停止运行的)。(我的)忧愁出自内心,(也同样)是不可断绝的。
 +
</span>前二句又译为: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br>
 
  明明:一作“皎皎”。<br>
 
  明明:一作“皎皎”。<br>
 
  掇(duō):拾取,摘取。一说掇为通假字,通“辍(chuò)”,即停止的意思。<br>
 
  掇(duō):拾取,摘取。一说掇为通假字,通“辍(chuò)”,即停止的意思。<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忧从中来,不可断绝:</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span><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
</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越陌度阡,枉用相存:</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span><br>
+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田间东西方向的小路。阡,田间南北方向的小路。<br>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田间东西方向的小路。阡,田间南北方向的小路。<br>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br>
+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相存,互相问候。<br>
 
+
  契阔谈䜩(yàn):久别重逢,欢饮畅谈。契阔,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䜩,通“宴”,宴饮。<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契阔谈䜩,心念旧恩:</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span><br>
+
  契阔:契是投合,阔是疏远,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br>
+
  䜩(yàn):通“宴”,宴饮。<br>
+
 
  旧恩:昔日的恩情。<br>
 
  旧恩:昔日的恩情。<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月明星稀,乌鹊南飞:</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span><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乌鹊:。<br>
+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几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
 
+
</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绕树三匝,何枝可依:</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span><br>
+
 
  三匝(zā):三周。匝,周,圈。<br>
 
  三匝(zā):三周。匝,周,圈。<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山不厌高,海不厌深:</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高大,海再深也不自满。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希望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于我。
山不嫌其高,
+
</span><br>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span><br>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意思是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厌,满足。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br>
  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br>
+
  周公吐哺(bǔ):典出《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这里引周公自比,说明求贤建业的心思。吐哺,停下吃饭。哺,口中咀嚼的食物。<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周公吐哺,天下归心:</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我愿如周公般礼贤下士,愿天下英杰真心归顺我。</span>(引周公自比,说明求贤建业的心思。)<br>
+
  周公吐哺(bǔ):典出《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哺,口中咀嚼的食物。<br>
+
 
  归心:心悦诚服而归附。<br>
 
  归心:心悦诚服而归附。<br>
 +
 +
 +
[[文件:短歌行题图.jpg|center|thumb|400px|短歌行 题图]]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的唱法已经失传。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短歌行二首》。
+
  这是一首[[四言诗]]名作。抒情言志,联想丰富,跌宕起伏,将作者渴望贤才、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感情溢于诗中。
  
《对酒当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而这首《对酒当歌》按照诗意可分为四节。
+
  全诗三十二句,按照诗意可分为四节,每八句为一节。
  
开头八句,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愁的原因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为求贤而发愁,其宣传作用不言而喻。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这八句表面上看很像《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这里曹操似乎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贤才”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他那里施展抱负。因此,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对此诗的评价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这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
  '''第一节''',开头八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抒写对人生苦短的忧叹,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作者强调他非常忧愁(念念不忘的统一大业,忧愁的是如何延揽人才,使天下归心),“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这里也是在巧妙地提醒“贤才”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他那里施展抱负。因此,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作者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接着八句情味则更加缠绵深长。“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十分周到,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这首《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沉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第三个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诗歌表达的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因为曹操不断地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或许会顾虑“人满为患”;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像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说这种话也是作者用心周到的表现。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
  '''第二节''',接着八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情味则更加缠绵深长。
  
最后八句的前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像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确切地点明了此诗的主题。“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说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有些夸张。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
  “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作者引用该诗篇的前二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沉地吟诵它,直接表达了对“贤才”的思慕。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作者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贤才”:“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十分周到,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总起来说,这首《对酒当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那个时代,曹操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后人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
 
 +
  紧接着作者又引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前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
 
 +
  这一节在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对酒当歌”之际,想到人生之短暂,发出了“人生几何”的感叹,情绪比较低沉。但紧接着,笔锋一转,写到对贤才的思念,一下子使诗歌进入了新的意境,情绪由低沉而变得高昂。从呦呦长鸣的鹿召唤同伴来吃野苹,联想到迎接尊贵的客人,鼓瑟又吹笙,反映了作者得到贤才后那种满心喜悦的心情。
 +
 
 +
  以上二节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
 +
 
 +
 
 +
  '''第三节''',即第三个八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是对以上二节(前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
 +
 
 +
  前四句又在抒发“忧愁”,照应第一节(第一个八句),进一步表达作者求贤不得的忧虑。皎皎的明月是不会停止运行的。同样,作者的忧愁出自内心,也同样是不可断绝的。
 +
 
 +
  后四句想象“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节(第二个八句),想象出一幅贤士来访图。那些贤能之士越过田间小路,屈驾来访,作者同客人久别重逢,欢宴款待,席间,时而切切嘁嘁,促膝谈心,时而高谈阔论,慨然抒情。作者同客人推心置腹、谈古论今的情景跃然纸上。
 +
 
 +
 
 +
  '''第四节''',即最后八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
  前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作者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
 
 +
  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作者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
 
 +
  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确切地点明了此诗的主题。“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说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个典故用在这里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
 
 +
  总起来说,这首《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寓理于情,以情感人。
  
  
 
'''名家点评:'''
 
'''名家点评:'''
  
唐·吴兢:魏武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言当及时为乐。又旧说长歌短歌,大率言人寿命长短分定,不可妄求也。(《乐府古题要解》)
+
  唐·吴兢:魏武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言当及时为乐。又旧说长歌短歌,大率言人寿命长短分定,不可妄求也。(《乐府古题要解》)
 +
 
 +
  宋·刘克庄:孔融、杨修俱毙其手,操之高深安在?身为汉相,而时人目以汉贼,乃以周公自拟,谬矣。(《后村诗话》前集卷一)
  
宋·刘克庄:孔融、杨修俱毙其手,操之高深安在?身为汉相,而时人目以汉贼,乃以周公自拟,谬矣。(《后村诗话》前集卷一)
+
  明·钟惺:“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用来日苦少,句觉尤妙。“但为君故,沈吟至今”:英雄何尝不笃于交情,然亦不泛。“明明如月”:如字幻极,乐府奇语。“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惨刻处惨刻,厚道处厚道,各不妨,各不相讳所以为英雄。又云:四言至此,出脱《三百篇》殆尽,此其心手不粘滞处。“青青子衿”二句,“呦呦鹿鸣”四句,全写《三百篇》,而毕竟一毫不似,其妙难言。谭元春:少小时读之,不觉其细;数年前读之,不觉其厚。至细,至厚,至奇!英雄骚雅,可以验后人心眼。(《古诗归》)
  
明·钟惺:“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用来日苦少,句觉尤妙。“但为君故,沈吟至今”:英雄何尝不笃于交情,然亦不泛。“明明如月”:如字幻极,乐府奇语。“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惨刻处惨刻,厚道处厚道,各不妨,各不相讳所以为英雄。又云:四言至此,出脱《三百篇》殆尽,此其心手不粘滞处。“青青子衿”二句,“呦呦鹿鸣”四句,全写《三百篇》,而毕竟一毫不似,其妙难言。谭元春:少小时读之,不觉其细;数年前读之,不觉其厚。至细,至厚,至奇!英雄骚雅,可以验后人心眼。(《古诗归》)
+
  明·许学夷:徐昌谷云:“韦孟辈四言,窘缚不荡。曹公《短歌行》、子建《来日大难》,工堪为则矣。……。”愚按:……元瑞谓“曹公、子建二诗,虽精工华爽,而风雅典刑几尽”,斯并得之。……魏人乐府四言,如孟德《短歌行》、子桓《善哉行》、子建《飞龙篇》等,其源出于《采芝》《鸿鹄》,轶荡自如,正是乐府之体,不当于风雅求之。(《诗源辩体》卷三、卷四)
  
明·许学夷:徐昌谷云:“韦孟辈四言,窘缚不荡。曹公《短歌行》、子建《来日大难》,工堪为则矣。……。”愚按:……元瑞谓“曹公、子建二诗,虽精工华爽,而风雅典刑几尽”,斯并得之。……魏人乐府四言,如孟德《短歌行》、子桓《善哉行》、子建《飞龙篇》等,其源出于《采芝》《鸿鹄》,轶荡自如,正是乐府之体,不当于风雅求之。(《诗源辩体》卷三、卷四)
+
  清·沈德潜:言当及时为乐也。“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山不厌高”四句,言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成其大也。(《古诗源》)
  
清·沈德潜:言当及时为乐也。“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山不厌高”四句,言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成其大也。(《古诗源》)
+
  清·陈沆: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次两引《子衿》《鹿鸣》二诗,一则求之不得,而沈吟忧思;一则求之既得,而笙簧酒醴。虽然,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吴蜀,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说者不察,乃谓孟德禅夺已萌,而沈吟未决,畏人讥嫌。感岁月之如流,恐进退之失据。试问篇中《子衿》《鹿鸣》之诗,“契阔燕谈”之语,当作何解?且孟德吐握求贤之日,犹王莽谦恭下士之初,岂肯直吐鄙怀,公言篡逆者乎?其谬甚矣。(《诗比兴笺》卷一)
  
清·陈沆: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次两引《子衿》《鹿鸣》二诗,一则求之不得,而沈吟忧思;一则求之既得,而笙簧酒醴。虽然,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吴蜀,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说者不察,乃谓孟德禅夺已萌,而沈吟未决,畏人讥嫌。感岁月之如流,恐进退之失据。试问篇中《子衿》《鹿鸣》之诗,“契阔燕谈”之语,当作何解?且孟德吐握求贤之日,犹王莽谦恭下士之初,岂肯直吐鄙怀,公言篡逆者乎?其谬甚矣。(《诗比兴笺》卷一)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
  [[曹操]](155~220年),魏武帝,[[东汉]]末权臣,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三国时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父[[曹嵩]],为宦官[[曹腾]]养子,虽官至太尉,仍为[[士族]]所鄙。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魏武帝),庙号太祖。(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
  
== 参考 ==
+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
 
*[[唐诗三百首]]
 
*[[《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学习软件|《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目录]]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扩展80首]]
 
*[[中华古诗词经典名句]]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4-6年级)]]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7-9年级)]]
 
  
[[Category:中文典籍文献]]
 
  
 
[[Category:文学]]
 
[[Category:文学]]

2022年7月6日 (三) 02:53的最后版本

短歌行

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题与背景:

  《短歌行》是东汉政治家、文学家曹操所作的一首四言诗。此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求贤若渴,希望人才都来投靠自己。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这首《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

  此诗写作时间不详,有学者推测它很可能作于当时北方已经基本扫平,曹操正南下进攻东吴的时候。


  《短歌行》是以乐府古题创作的四言诗。有二首,这里选取的是其中一首,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第二首诗借礼赞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坚守臣节的史事,申明自己只有扶佐汉室之志,决无代汉自立之心。两诗珠联璧合,庄重典雅,内容深厚,感情充沛,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于浓郁的抒情意境中,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充分显示了其雄深雅健的诗品。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有相应的歌辞,即“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短歌行二首》。

  关于第一首诗的写作时间,学术界大致有五种说法。一是在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二是求贤说,出自张可礼《三曹年谱》:“抒发延揽人才之激切愿望,盖与《求贤令》作于同时。”时间在建安十五年(210)。三是宾主唱和说,此主张发自万绳楠,他认为此诗作于汉建安元年(196),曹操迁汉献帝于许都之际,曹操与手下心腹如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四是及时行乐说,但没有考证具体时间。此说由沈德潜发之,《古诗源》卷五:“《短歌行》,言当及时为乐也。”五是王青的作于招待乌丸行单于普富卢的宴会上的说法,时间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

  至于第二首诗,学术界也难以确定其具体创作时间,只能大致推断为建安十七年(212)至二十二年(217)之间。自建安十六年(211)春正月汉献帝命曹操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后,又封曹植等诸子为侯;建安十七年(212)献帝特命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建安十九年(214)三月献帝七命魏公曹操位在诸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献帝又加封曹操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夏四月,献帝又命魏王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随着权势的壮大,地盘的拓展,曹氏集团之外的人多疑曹操有代汉自立之心。当时东吴孙权瞅准时机遣使上表大说天命而称臣,意在促使曹操代,但曹操机敏地警觉到这是孙权的一个阴谋,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曹操深知功高震主之危,故赋这首《周西伯昌》表明心迹。


逐句释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好比早晨的露水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当:对着。一解为应当的意思。
  几何:(指岁月)有多少。
  譬如:比如。
  朝露:早晨的露水,比喻存在时间非常短促的事物。
  去日苦多:已经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感叹人生短暂。去日,已过去的日子。苦,苦于。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忘怀。用什么来排解忧愁?唯有美酒杜康。
  慨当以慷:即“慷慨”,这里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无实际意义。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忧思:忧愁的心绪。
  唯:一作“惟”。
  杜康:相传为酿酒始祖,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令我日日思慕。只是因为你(们)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后因称学子、生员为“子衿”。悠悠,长远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君:敬辞。称对方。
  沉吟:沉思吟味。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一群)鹿儿呦呦长鸣,召唤同伴来吃野苹。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此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一群鹿儿在原野上悠然自得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比喻诚心待人,同甘共苦。呦呦,鹿叫的声音。
  苹:多解为艾蒿。
  嘉宾:尊贵的客人。
  鼓瑟:弹瑟。鼓,弹奏。瑟,古代拨弦乐器的一种,形似古琴。
  笙:古代吹奏乐器的一种。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皎皎的明月哟,何时会停止(是不会停止运行的)。(我的)忧愁出自内心,(也同样)是不可断绝的。 前二句又译为: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明明:一作“皎皎”。
  掇(duō):拾取,摘取。一说掇为通假字,通“辍(chuò)”,即停止的意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田间东西方向的小路。阡,田间南北方向的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相存,互相问候。
  契阔谈䜩(yàn):久别重逢,欢饮畅谈。契阔,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䜩,通“宴”,宴饮。
  旧恩:昔日的恩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几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
  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高大,海再深也不自满。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希望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于我。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意思是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厌,满足。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bǔ):典出《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这里引周公自比,说明求贤建业的心思。吐哺,停下吃饭。哺,口中咀嚼的食物。
  归心:心悦诚服而归附。


短歌行 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四言诗名作。抒情言志,联想丰富,跌宕起伏,将作者渴望贤才、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感情溢于诗中。


  全诗三十二句,按照诗意可分为四节,每八句为一节。

  第一节,开头八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抒写对人生苦短的忧叹,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作者强调他非常忧愁(念念不忘的统一大业,忧愁的是如何延揽人才,使天下归心),“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这里也是在巧妙地提醒“贤才”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他那里施展抱负。因此,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作者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第二节,接着八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情味则更加缠绵深长。

  “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作者引用该诗篇的前二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沉地吟诵它,直接表达了对“贤才”的思慕。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作者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贤才”:“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十分周到,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紧接着作者又引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前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这一节在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对酒当歌”之际,想到人生之短暂,发出了“人生几何”的感叹,情绪比较低沉。但紧接着,笔锋一转,写到对贤才的思念,一下子使诗歌进入了新的意境,情绪由低沉而变得高昂。从呦呦长鸣的鹿召唤同伴来吃野苹,联想到迎接尊贵的客人,鼓瑟又吹笙,反映了作者得到贤才后那种满心喜悦的心情。

  以上二节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


  第三节,即第三个八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是对以上二节(前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

  前四句又在抒发“忧愁”,照应第一节(第一个八句),进一步表达作者求贤不得的忧虑。皎皎的明月是不会停止运行的。同样,作者的忧愁出自内心,也同样是不可断绝的。

  后四句想象“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节(第二个八句),想象出一幅贤士来访图。那些贤能之士越过田间小路,屈驾来访,作者同客人久别重逢,欢宴款待,席间,时而切切嘁嘁,促膝谈心,时而高谈阔论,慨然抒情。作者同客人推心置腹、谈古论今的情景跃然纸上。


  第四节,即最后八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前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作者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作者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确切地点明了此诗的主题。“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说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个典故用在这里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总起来说,这首《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寓理于情,以情感人。


名家点评:

  唐·吴兢:魏武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言当及时为乐。又旧说长歌短歌,大率言人寿命长短分定,不可妄求也。(《乐府古题要解》)

  宋·刘克庄:孔融、杨修俱毙其手,操之高深安在?身为汉相,而时人目以汉贼,乃以周公自拟,谬矣。(《后村诗话》前集卷一)

  明·钟惺:“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用来日苦少,句觉尤妙。“但为君故,沈吟至今”:英雄何尝不笃于交情,然亦不泛。“明明如月”:如字幻极,乐府奇语。“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惨刻处惨刻,厚道处厚道,各不妨,各不相讳所以为英雄。又云:四言至此,出脱《三百篇》殆尽,此其心手不粘滞处。“青青子衿”二句,“呦呦鹿鸣”四句,全写《三百篇》,而毕竟一毫不似,其妙难言。谭元春:少小时读之,不觉其细;数年前读之,不觉其厚。至细,至厚,至奇!英雄骚雅,可以验后人心眼。(《古诗归》)

  明·许学夷:徐昌谷云:“韦孟辈四言,窘缚不荡。曹公《短歌行》、子建《来日大难》,工堪为则矣。……。”愚按:……元瑞谓“曹公、子建二诗,虽精工华爽,而风雅典刑几尽”,斯并得之。……魏人乐府四言,如孟德《短歌行》、子桓《善哉行》、子建《飞龙篇》等,其源出于《采芝》《鸿鹄》,轶荡自如,正是乐府之体,不当于风雅求之。(《诗源辩体》卷三、卷四)

  清·沈德潜:言当及时为乐也。“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山不厌高”四句,言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成其大也。(《古诗源》)

  清·陈沆: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次两引《子衿》《鹿鸣》二诗,一则求之不得,而沈吟忧思;一则求之既得,而笙簧酒醴。虽然,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吴蜀,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说者不察,乃谓孟德禅夺已萌,而沈吟未决,畏人讥嫌。感岁月之如流,恐进退之失据。试问篇中《子衿》《鹿鸣》之诗,“契阔燕谈”之语,当作何解?且孟德吐握求贤之日,犹王莽谦恭下士之初,岂肯直吐鄙怀,公言篡逆者乎?其谬甚矣。(《诗比兴笺》卷一)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年),魏武帝,东汉末权臣,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三国时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父曹嵩,为宦官曹腾养子,虽官至太尉,仍为士族所鄙。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魏武帝),庙号太祖。(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