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公仔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石湾公仔(福禄寿三星)

石湾公仔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特产、特色传统陶瓷工艺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石湾公仔是一种富有乡土气息的传统民间艺术。唐宋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石湾公仔就开始远销日本、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自明代以来,“石湾公仔”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兼收并蓄、善仿善创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艺史上的一朵奇葩。

石湾公仔上釉别具一格,釉色浑厚斑斓,造型生动传神。在技法上,塑造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现人体肌肤,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温情和人性”的艺术效果。自明代以来,“石湾公仔”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兼收并蓄、善仿善创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艺史上的一朵奇葩。

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青花瓷、唐三彩等名陶早已享誉海外,蜚声国际,而以“石湾公仔”为代表的石湾陶艺品却是传统民间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早在明清时期就享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

2006年“石湾公仔”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发展

石湾艺术陶器其产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数百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称之为“石湾公仔”。唐宋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石湾公仔就开始远销日本、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明代以后石湾公仔的生产进入鼎盛期,产品种类繁多,逐步分支为人物、动物陶塑、器皿造型、园林陶艺及微塑五大类,成为独具岭南特色的工艺品。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和锤炼,石湾陶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和赞赏。2006年“石湾公仔”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湾公仔(八仙过海)
石湾公仔(举手佛像)
石湾公仔(关公坐像)

石湾制陶历史悠久,陶瓷产业十分发达。据石湾 “河宕贝丘遗址”的考古证明,五千多年前就有当地居民开始制陶。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石湾陶瓷生产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方圆几公里的小镇有陶瓷107座,陶瓷行业从业人数达6万多人,《明诗综》有载:“石湾瓦,甲天下”,概括反映了当时石湾陶瓷生产的地位。清代,石湾出产大量各式日用陶瓷品的生产和风格独特的陶塑瓦脊、园林用品、艺术人物以及花鸟虫鱼等美术陶瓷,其陶瓷产品不仅畅销岭南,而且还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至东南亚各国。南风古灶更是五百年薪火不断,堪称制陶界的奇迹,先后被列为佛山市、广东省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

“妙手匠心巧出神,泥沙水火见奇珍。艺精品美石湾瓦,名甲四方天下闻。”这是描述佛山石湾公仔的诗句。可以看出,佛山的石湾公仔早已名扬四海,那生动传神的造型,那流光溢彩的风情,让人深深地沉湎于泥土与水火所凝聚而成的艺术之中。俗称“石湾公仔”的石湾艺术陶瓷,是在日用陶高度发展、商业流通活跃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每件作品充满着浑厚、粗犷、质朴、率真的审美情趣。上釉别具一格,釉色浑厚斑斓,造型生动传神。塑造人物则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现人体肌肤,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温情和人性”的艺术效果。自距今几百年前的明朝开始,“石湾公仔”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兼收并蓄、善仿善创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艺史上的一朵奇葩。

石湾自古就是陶瓷之乡,生活在东平河两岸的石湾陶工,他们的祖辈大多数都从事制陶行业,以陶为生。在石湾,我们可以参观到民国时期一些陶工的家居陈设,其中有很多不同类型的陶瓷制品,比如米缸、水缸、瓷枕这类器皿,由于陶瓷的制成品实用又美观,所以多年来都很受欢迎,而且都是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石湾公仔历来都是由民窑生产,创作方式不受拘束,自成一格,而且题材广泛,贴近民众生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经过历代陶艺家不断实践、研究,石湾的陶塑技艺,在泥料、釉色及烧成方法都不断进步、创新,石湾陶瓷已发展至现代化生产的建筑装饰陶瓷,当中包括日用陶瓷及卫生洁具,而佛山的陶瓷更是全国建筑陶瓷生产总值的60%,产品远销至世界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向以来,石湾公仔都被视为平民的艺术品,但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这种传统民间艺术渐渐受到重视,而且在艺术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高。

贵为南国陶都,石湾造就了不少技艺高超,具有独特风格的陶艺大师,不过只停留在固有的模式,只会让陶塑艺术停滞不前,而新一代的陶艺家,要肩负着传承和创新,而创作需要大量的资源作后盾。政府的推动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石湾公仔将把眼光投放向全国,以至国际性的艺术舞台,将这门艺术推向更高的层次。而为了让石湾公仔这份宝贵遗产能够得到保护和继续发展,当地政府致力推广石湾陶瓷艺术,除了举办陶瓷班教导陶塑技巧之外,也通过不同类型的交流活动,希望籍此进一步发展当地的陶艺文化。举办这一类型的陶艺创作,可以激发石湾年轻一代关注石湾的本土文化,让他们有机会亲手制造陶瓷。 丰富的天然资源让石湾和陶艺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石湾人也因为陶瓷而感到自豪,虽然现时他们的陶土已经不是本地出产,但历史遗留下来的技术,和陶艺家不断变革创新,让陶瓷继续在石湾发光发亮。

石湾公仔(喜得大利)
石湾公仔(节节高升)
石湾公仔(四季美人)

艺术评价

民族性

西方的陶艺多借助裸露人体的每条肌肉来表达感情,石湾陶艺则秉承中国艺术的传统特征依靠线纹的飞动,借衣纹折叠、线条流动去表达人物的情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地方性

人物塑造的身形和衣褶具有飘逸流畅的特点。釉料方面石湾公仔采用的是一次烧成的颜色釉,以不可重现的无穷变化而形成石湾艺术陶鲜明的特色。施釉上石湾公仔不在人物的脸、手部上釉,以泥胎的产色使肌理表现更加真实,同时由于石湾公仔所使用的泥料较粗且含砂,就需要上一层较厚的釉来掩盖,从而使产品的艺术风格显得特别古朴厚重。

由于石湾公仔在手法上充分吸收了国画写意笔法的精髓,强调概括和夸张。重神似,具有造型生动传神,釉彩浑厚朴实的特点。其陶塑题材,既有源于现实生活的,又有取材于神话传统的表现形式,有写实和夸张的不同手法,陶质运用上有素胎和上釉两大类型,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种。

人文性

由于石湾公仔是民窑生产,制作方式不受约束,构思上不拘一格,题材广泛,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它以老石湾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更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文性。

石湾公仔(吉祥如意)
石湾公仔(花开富贵)

艺术走向

石湾公仔历经千年的锤炼,发展成为了中国陶瓷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数百年仍深受人们喜爱,个中原因,首先得益于石湾艺人们的锐意创新、主动对市场的把握,以及在实践中不断磨练与进步的高超技艺。另一方面,石湾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腹地,自古以来就经济发达,且毗邻重要的进出口港口广州,不仅交通运输方便,而且利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所有这些都成为了刺激石湾艺术陶瓷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石湾艺术陶瓷在传统的自然主义和写实风格为主的基础上,融合了抽象艺术、中国画技法、雕塑技法、壁画和浮雕技法等元素,使作品增添了新的活力。其艺术走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多样性

除传统题材得以恢复和发展外,当代有些陶艺家还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在微塑方面,还出现了一种新的题材--以细小昆虫为主题的微型陶塑作品。

兼容性

在中青年一代的石湾陶艺家中,除了勇于在题材上创新外,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包括塑造技法和材料上,也多有尝试,屡出佳品。在塑造技法上,除继续沿用传统的手法外,还融合了绘画、雕塑、壁画、浮雕等其它艺术门类的表现语言,使作品更具表现力。传统的石湾公仔使用植物灰釉和矿物釉,呈色较暗。多用仿哥釉、仿钧窑变釉或仿钧红釉作人物的衣服。在此基础上,现代的石湾公仔人物衣服还增加了淡红、酱黄、淡黄、草绿、淡青等釉色。并且根据题材的需要,适当地引入了化学颜料,使釉面呈色更为亮丽。

转观赏

石湾陶艺中有一些在历史上是属于实用的品种,如花窗、影壁、花脊等。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导致建筑形式与风格的变化,从而使这些产品日益走向式微。其中的花脊在清末民初即已为了适应市场,从群塑转向单件塑品,并逐渐发展成为石湾公仔的主流品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使用量已极少的花窗、影壁等产品又重新有了一定的产量,而且在形式上为了适应收藏的需要而改成了较微型的作法。

新品种

石湾美术陶瓷厂经过反复研制和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仿砖雕陶艺作品,使这项几乎濒临灭绝的民间工艺又多了一条发展之路。砖雕是在烧好的青砖上进行雕刻的工艺,是清代珠江三角洲一带建筑上常见的装饰工艺。其题材与石湾陶塑大致相同,以花鸟、动物、戏剧故事等为主。青砖的生产成本较高,而且质地硬而脆,极容易出废品,因而制作成本较高。加上经历了民国期间建筑风格的变革,至“文革”时期破“四旧”的浩劫,使这项工艺已几乎失传。近几年来虽有个别手工艺人恢复了这项工艺,但生产数量极为有限。而石湾陶艺仿砖雕作品改先烧后雕为先塑后烧,作品可大可小,大件的作品还可以分割成若干小件,待烧好后拼装合成,极为灵活方便。它的出现,以低成本、出品速度快、高产质优等优势,为砖雕这门工艺增添了异彩。

石湾公仔(五福临门)
石湾公仔(福禄万代)

石湾公仔街

石湾公仔街主要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南风古灶景区内的一条街。此街主要经营佛山的著名陶瓷产品和艺术品,有茶具、陶瓷公仔(石湾公仔:其种类包括有人物、动物、山公盆景、器皿、瓦脊壁画和大型雕塑等。是在日用陶高度发展,商业流通活跃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艺术创作植根于民间,每件作品充满着浑厚、粗犷、质朴、率真的审美情趣。石湾公仔上釉别具一格,釉色浑厚斑斓,造型生动传神。在技法上,塑造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现人体肌肤,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温情和人性”的艺术效果。自明代以来,“石湾公仔”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兼收并蓄、善仿善创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艺史上的一朵奇葩。)、陶瓷笔筒、艺术盆等。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