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社会不平等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是以“等级”的形式存在的。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等级内部还有各种独特的等级。到了19世纪,人们广泛使用“阶级”和“阶层概念来描述社会中人们的地位等级。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后,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两大敌对的阶级,即无产阶级资产阶级K.马克思F.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与阶级斗争作出独特的分析,在理论上有着重大的贡献。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揭示了私有制下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对阶级与阶层作出了全面的阐述和深刻的分析。

  在西方社会学史上,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他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三条标准既是互相联系的,又可以独立作为划分社会层次的标准。此后,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的研究,大多继承韦伯的上述观点,归纳起来有:①把社会划分成几个大的阶级。②把社会成员划分成若干个层次。③续谱排列。根据人们在职业分工、工资收入与身分声望等方面的具体而细致的差别,把社会成员划分成连续排列的多个小层,即续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学对社会分层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职业声望的测量。另外,西方一些学者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出现了一个中间阶级,即所谓管理者阶层。他们研究的趣旨在于这个阶层的定义和归属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80年代以来,有些社会主义国家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分化现象。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者正在对社会分层作新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