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方法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社会学方法论( methodology of sociology),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社会学方法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它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与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问题,即指导社会研究的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问题。它不同于社会学理论,前者是工具理论,只涉及科学发现与检验的逻辑及规则,不涉及具体的社会事实;后者则是包含经验事实的实质理论。它也不等同于研究方法或具体技术,是对研究方法的系统研究和评价。探讨的主要问题是:①社会现象的性质。②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③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等。

随着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学方法论研究逐渐脱离哲学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社会学方法论问题不仅是学科创始人极为关注的主要课题,也是各种理论学派激烈争论的主要焦点之一。

早期的方法论观点

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K.马克思认为,对社会的研究可以成为科学,因为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因果决定性,它们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并且可由普遍规律来说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第一次使科学的社会学的出现成为可能”(列宁),使社会学与哲学和历史学相分离,使社会研究摆脱了传统的思辨哲学方法。另一创始人A.孔德主张,社会学应当是一门类似自然科学的、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学科,这门学科应当采用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实证主义方法。他在社会领域中引入了自然科学形成时建立的基本假设,即知识的经验性或实证性、研究的客观性和世界的统一性。法国社会学家É.涂尔干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最先系统、详细地论述了社会学方法论问题(见《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与实证主义观点相对立的是源于哲学、历史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潮。19世纪末期,德国曾发生一场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论战。德国社会哲学家W.狄尔泰指出,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对象与自然科学有本质的不同。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主张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人及其行为,而人的行为是受“合理化”的理性支配的,与行为者的价值是相关的,但同时受环境的制约,理性行为并不是绝对的意志自由,受具体的必然因果律支配。因此,他建立的理解社会学既反对人文学派的主观唯心论,也反对机械的实证论,主张“价值相关”和“价值无涉”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两条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基本原则。

三大方法论倾向

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各个流派及其关于方法论的不同观点,大体可以分为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反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或主观主义)两大倾向,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则独树一帜。

实证主义方法论

西方社会学家大多在某种程度上坚持由孔德和涂尔干开创的实证主义方向。尽管各派的观点不尽相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张社会学应当成为一门科学。社会学不是探讨“应该如何”,而只是客观地阐明社会“究竟是如何”;它不关注独特的历史事件,而主要关注社会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他们坚持认为社会研究的逻辑方法是假设演绎法,科学假说的陈述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仅当它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是可接受的。虽然社会科学在方法、技术的运用上有其特点,但在理论构建、证据搜集、证据分析与评判、理论检验等方面所运用的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并无本质区别。实证主义者把自然科学方法论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把自然科学当成科学的范例,在他们看来,社会学是符合科学的逻辑的。

在实证主义方法论流派中,较极端的派别是定量主义和数理社会学派。定量主义受心理学的操作主义和生物测量学的影响,强调在任何科学中都必须使用测量和计量的方法。数理社会学派是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发展的,主张以数学的概念、理论、方法和公式来描述和表示社会现象,并运用数学模型或数学符号的运算来模拟真实的社会过程,认为通过数学描述和计算机模拟就能够发现社会规律并对社会发展作出预测。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

在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中,反实证主义倾向一直有很强的影响。20世纪以来,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人文主义和历史主义倾向的西方理论流派主要有: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本土方法论、历史社会学以及冲突理论的某些学派。属于这些学派的许多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现象对社会行动者来说是“有意义的”,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他们指责实证主义忽略了社会行动者的特殊性、自主性与互为主体性,忽略了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作用,抹杀了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在研究方法的层次上,马克思的辩证法具有两大特点:①强调研究过程的经验性与实践性。②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侧重分析社会结构及各个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作出解释。这种解释的最终目的在于对现存社会秩序进行批判和改造。马克思将研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①分析。在占有大量资料,尤其是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进行详细、深入的观察与分析,以找出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和相关关系,他特别重视分析各种社会经济因素以及阶级关系。②综合。在详尽分析资料之后,将各种相关的资料予以综合,通过主观逻辑的判断,揭示出资料背后隐含的本质特点,以形成对社会的整体性认识,解释和说明研究对象。马克思的方法论思想极具综合性,能为各种理论学派提供思想武器。

在西方社会学界,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方法论的区分并非是绝对的,许多西方理论学派往往是介于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之间,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通过方法论论战产生的相互影响与借鉴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西方社会学理论在解释当代社会的矛盾、冲突与动荡时面临着危机,许多社会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论产生了更大兴趣,各种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在这一时期得以发展、形成。

研究方法论

研究方法论是对研究方法的探讨与评价,对利用不同方法所获得的资料的性质和质量的分析,以及对社会研究的逻辑和基本假设的考察。社会学研究最终是以研究者对人和社会性质的假设为基础的,这些基本假设指引整个研究工作。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所获得的类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基本假设决定的。对具体研究有重大指导意义的两个基本假设是:关于社会本体的性质;关于社会秩序的形成原因。

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代表了对社会本体的截然不同的假定。韦伯、K.R.波普尔等人以及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本土方法论和交换理论等学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坚持社会唯名论的主张。涂尔干等实证主义者是唯实论的主要代表,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现代结构主义、历史社会学等学派也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唯实论的倾向。

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考察社会秩序的形成、条件和机制。对社会秩序的形成原因有几种假设:①强制理论认为社会秩序不外是一种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它的维持依赖于权力,特别是国家机器所代表的公共权力。②利益理论认为秩序是通过互惠互利的社会契约建立的。当这种契约无法满足个人的新的利益时,就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与社会变迁。③价值共识理论认为社会秩序是以人类对某种价值的共同认识而建立的,社会变迁则是由于在新文化价值的冲击下旧价值体系的瓦解引起的。④惯性理论假定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是由多种机制和运行过程来维持的。

上述基本假设作为研究的预设决定了研究者对研究起点、研究对象、分析层次和研究方式的选择。在社会学研究中,可作为研究起点的主要有:①具有人格、目标、动机和价值取向的个人。②文化及符号系统。③具有各种独立特征的社会结构,如群体、组织、制度等。④环境和生物因素。从这几种不同的角度出发,都可以对社会秩序的状态和机制作出解释。侧重以个人为研究对象或分析单位来解释社会秩序,这种方式可称为方法论个体主义;以结构、文化、环境等因素来解释社会秩序则称为方法论整体主义。它们分别对应于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

因基本假设的不同,各理论学派所侧重的分析层次也有所不同。①宏观社会学理论注重研究社会整体与社会结构。例如,孔德、马克思、斯宾塞等人把社会视为一个体系,强调整体分析或功能分析,涂尔干从客观角度对社会分工和自杀等现象进行了实证性研究,马利诺夫斯基、A.R.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提出要以结构功能的观点研究各种文化模式。②微观社会学理论注重在社会心理的层次上分析个人行为和倾向。V.帕雷托认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来自天生的本能,但人往往用虚假的意识来掩饰真实的行为动机,社会学家的任务就在于揭示隐藏在表象后面的真实动机。现象学社会学、本土方法论等学派都主要从事微观研究。③互动理论既不从社会整体和社会结构入手,也不从心理层次入手,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侧重分析个人之间、个人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交换理论也是从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入手,以沟通宏观结构与具体行动者的联系。

研究者在选择研究策略,特别是在选择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时,必然要受其理论假设的影响。实证主义学派和宏观社会学研究常常使用较严格的定量方法(如结构式的问卷调查或统计调查),对数据进行较精确、复杂的统计分析,通过严谨的操作化和逻辑推演来验证理论假设。反实证主义学派和微观社会学研究则常常使用定性方法(如参与观察、访问、个案研究)、文献研究,对资料进行归纳、综合并结合主观思辨或阐释得出研究结论,建构理论假说。使用不同研究模式的社会学家在对不同资料的质量及可靠性、不同证据和解释方式的有效性等问题的认识上往往存在着根本分歧。


与其他学科相比,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更为多样化。从历史起源上看,社会学来自思辨与经验这两种传统思想;从发展状况上看,社会学包罗了哲学研究、历史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主题与方法。试图建立统一的方法论尚为时过早,许多社会学家对是否有这一必要仍持有疑问。

社会学方法论研究的新进展与趋势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逐渐普及,以及多变量统计分析和资料搜集技术的发展,实证研究的方法及其定量化程度日益接近科学化的准则要求,但研究方法的发展却无法消除社会学理论–方法论的分歧与困境。有人据此认为,社会学的派别林立以及方法论的多样性是这门学科尚未成熟的标志。但许多社会学家认为,不能用自然科学的尺度去衡量社会学的方法。社会学有独特的知识模式,根据不同性质的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研究模式。自社会学产生以来,建立统一方法论的企图无不遭到失败。结构功能主义在20世纪中期由兴盛走向衰落之后,社会学理论–方法论曾向不同方向寻求出路,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语义哲学、认知理论都对方法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在西方社会学中没有哪一个学派能占据统治地位。尽管分歧仍然很大,但通过方法论的争论,特别是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使社会学理论–方法论中出现了相互补充的现象,产生了一些新的综合。

社会学思想方法的发展是与整个科学的发展相一致。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知识的客观真理性以及各种决定论的思想观念都遇到了挑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随机性、偶然性、主体性在社会中的作用,认识到传统的、“科学的”知识模式需要改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学方法论面临的任务主要是:①对人类和社会的本性的重新认识。②对社会学学科性质的重新认识。③综合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中所呈现的各种两极对立的因素。④把科学的实证精神与社会批判的人道主义精神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