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统计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社会统计(social statistics),它的范围很广,包括一切与社会状况、社会发展和研究有关的统计。不仅包括经济状况,如人口与劳动、生产力水平、国民财富等;亦包括意识与行为状况,如越轨行为、社会参与、闲暇时间的分配等。有对物质领域的直接计量,如自然资源、居民的收入与消费;也有对非物质领域的间接性计量,如预期寿命、死亡率等。

中国政府为了使社会统计工作规范化,国家统计局于1983年制定了《社会统计指标体系》(草案)。所列的社会统计指标按社会条件、社会结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等方面,分13个大类:①自然环境;②人口与家庭;③劳动;④居民收入与消费;⑤劳动保险与社会福利;⑥住房与生活服务;⑦教育与培训;⑧科学研究;⑨环境与生态保护;⑩文化与体育;⑪生活时间分配;⑫社会秩序与安全;⑬政治活动与社会活动参与情况。

社会统计工作的目的在于定期公布社会生活各方面数量规律的情报,供决策部门和研究部门使用。社会学工作者利用这些公布的资料,可以进行广泛的社会研究。例如,利用统计资料进行社会指标间的横剖研究和纵贯研究;利用社会指标的合成形成社会研究中更为有效的变量;社会统计指标还是进行其他社会研究的宏观背景材料;标准化的社会指标不仅可以进行地区之间的比较,还可进行跨国之间的比较,如有关家庭结构、宗教、道德、时间利用等方面的比较,可以得到许多一国、一地所不能得到的研究成果。社会统计工作常用的方法有大量统计观察法、分类法、平均数法、指数法、平衡法和图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