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诗”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39行: 第39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陆游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意境苍凉,感情悲愤,读之令人奋起。全诗不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与关注,而且是对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的鞭笞。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
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然而,如此美好的河山却沦陷敌手,这对于终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并为之奔走呼号的陆游来说,能不愤慨万端吗。难怪诗人笔下的河和山,仿佛有一股劲,有一腔仇。“东入海”,“上摩天”不仅象征着诗人与年俱增的亡国之恨,也象征着沦陷区人民与日同长的流离之苦。这两句气势大,意境宏,劈空而来,为后文直抒胸臆作了蓄势和铺垫。
  
 +
<small>“五千仞岳”,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small>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
<small>关于这两句诗,现在的流行看法是:河指黄河,岳指华山,两句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陆游从祖国大地上众多的山川中精选了一河一山这一长一高来代表中原大地。2009年四川高考卷答案就说,“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包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有些赏析还说是以乐景衬哀情。但情况真的如此吗?第一,河指黄河尚说得通,而“岳”为何专指西岳华山呢?似乎无人能解。第二,这两句真的是在写祖国山河的壮美,是在以乐衬哀吗?第三,写祖国山河壮美用“三万里”“五千仞”这类陆游极少采用的极具夸张色彩的词语还不够吗,何必还要写上“东入海”“上摩天”这样的赘语呢?“三万里河”自然入海,“五千仞岳”不可能不摩天,那么作者为何还要对此加以强调呢?</small>
 
+
 
+
这首诗灌注着诗人两种强烈而深刻的思想感情,即是对沦陷区的人民的缅怀和对南宋统治者的警告
+
 
+
这首诗意境苍凉,感情悲愤,读之令人奋起。作者全面深刻地揭露时代社会的矛盾冲突:广大民众的情高意切,统治者的麻木不仁。理想与现实,热爱与深愤,交织辉映,所给予人们的启示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范畴,又哪里是“百年”“万里”所能限量呢?
+
 
+
      此诗主要运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形象,运用对比的手法来揭示社会矛盾和诗歌主题。
+
 
+
      铺垫衬托的表现手段,使主题更深刻,意境更苍凉。
+
 
+
      丰富的联想,有力的彰显了主题。精准的细节,有力地揭示了主题,渲染了气氛和悲情。
+
 
+
这首诗写于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退居在山阴家中。在一个深秋的早晨,天还未亮,诗人推开篱笆院门,凉风迎面吹来。想到沦陷区内的大好河山,想到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哭干了眼泪,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军队早日解救他们,却一年又一年地白等,诗人内心伤痛不已。
+
 
+
 
+
“五千仞岳”,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
+
 
+
“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
+
 
+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
 
+
然而,如此美好的河山却沦陷敌手,这对于终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并为之奔走呼号的陆游来说,能不愤慨万端吗?难怪诗人笔下的河和山,仿佛有一股劲,有一腔仇。“东入海”,“上摩天”不仅象征着诗人与年俱增的亡国之恨,也象征着沦陷区人民与日同长的流离之苦。这两句气势大,意境宏,劈空而来,为后文直抒胸臆作了蓄势和铺垫。
+
 
+
 
+
 
+
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
+
 
+
 
+
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与关注,而且是对昏庸又怕老婆的赵惇及其统治者的呼吁和鞭笞。
+
 
+
关于这两句诗,现在的流行看法是:河指黄河,岳指华山,两句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陆游从祖国大地上众多的山川中精选了一河一山这一长一高来代表中原大地。2009年四川高考卷答案就说,“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包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有些赏析还说是以乐景衬哀情。但情况真的如此吗?第一,河指黄河尚说得通,而“岳”为何专指西岳华山呢?似乎无人能解。第二,这两句真的是在写祖国山河的壮美,是在以乐衬哀吗?第三,写祖国山河壮美用“三万里”“五千仞”这类陆游极少采用的极具夸张色彩的词语还不够吗,何必还要写上“东入海”“上摩天”这样的赘语呢?“三万里河”自然入海,“五千仞岳”不可能不摩天,那么作者为何还要对此加以强调呢?
+
 
+
 
+
一个说法:三万里河总有流入东海的那一天,五千仞岳总有高到天顶的那一刻,而盼了六十六年的中原遗民啊,却怎么也盼不到朝廷恢复中原的军队。
+
 
+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
 
+
 
+
 
+
 
+
 
+
下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
 
+
 
+
第三句“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含有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盼望王师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金人嚣张的气焰和疯狂的蹂躏,更激起他们对恢复中原的企盼之情。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使感情显得愈加沉痛。
+
 
+
 
+
 
+
“遗民”,指沦陷区的人民。“泪尽”二字极写人民的痛苦与酸辛。尤其是一个“尽”字,写出了痛苦之深,酸辛之重。自“靖康耻”徽钦二宗被俘至今六十多年,北方山河沦陷,人民遭受蹂躏,生活流离失所,他们怎么能不流干了眼泪呢?又怎么能不希望摆脱苦难呢?“南望”表现出沦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又”表示多次,说明遗民盼归时间之久。虽然六十多年过去了,但是遗民望归之心依然未泯。这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提醒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恢复大业。同时说明,多少次南望已成为泡影了。从这个意义上看,“又”字还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的鞭笞。
+
 
+
 
+
 
+
 
+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
 
+
一个“尽”字,一个“望”字,既表现了诗人那颗伟大的爱国之心,又把腐化无能懦弱的南宋小朝廷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
 
+
 
+
 
+
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有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指出了对立情景的辩证交融,可以成倍地增强艺术感染力量。陆游这第二首诗,用歌颂高山大河的奇观美景来衬托神州陆沉的悲痛,抒发广大民众的情高意切来讽刺统治者的麻木不仁;将时代社会的矛盾冲突,既全面深刻地揭露,又高度集中地概括于二十八字之中。理想与现实,热爱与深愤,交织辉映,所给予人们的启示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范畴,不是“百年”“万里”所能限量的。这种恢宏壮阔的境界,在盛唐绝句中还不多见,却于中唐以至宋代诗人笔下不断有所开辟,是值得特殊注意与珍重的。
+
  
 +
<small>还有一个说法:三万里河总有流入东海的那一天,五千仞岳总有高到天顶的那一刻,而盼了六十六年的中原遗民啊,却怎么也盼不到朝廷恢复中原的军队。</small>
  
 +
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遗民”指中原沦陷区的人民。“泪尽”二字极写人民的痛苦与酸辛。尤其是一个“尽”字,写出了痛苦之深,酸辛之重。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南望”表现出沦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又”表示多次,说明遗民盼归时间之久。虽然六十多年过去了,但是遗民望归之心依然未泯。这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提醒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恢复大业。同时说明,多少次南望已成为泡影了。从这个意义上看,“又”字还包含着对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的鞭笞。
  
  

2020年1月21日 (二) 13:42的版本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4-6年级)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题与背景: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组诗中的第二首。诗题的意思是: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想到沦陷区内的大好河山,想到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哭干了眼泪,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军队早日解救他们,却一年又一年地白等,诗人内心伤痛不已。于是写下这首诗。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该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他的心平静下来。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陆游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逐句释义: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接青天。
  三万里:虚指。形容长。
  河:指黄河。
  五千仞:形容高。仞(rèn):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一说指北方泰山、恒山、嵩山、华山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近。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宋朝的军队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遗民:指宋朝沦陷区(金占领区)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也指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远眺南方。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泊船瓜洲参考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陆游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意境苍凉,感情悲愤,读之令人奋起。全诗不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与关注,而且是对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的鞭笞。

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然而,如此美好的河山却沦陷敌手,这对于终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并为之奔走呼号的陆游来说,能不愤慨万端吗。难怪诗人笔下的河和山,仿佛有一股劲,有一腔仇。“东入海”,“上摩天”不仅象征着诗人与年俱增的亡国之恨,也象征着沦陷区人民与日同长的流离之苦。这两句气势大,意境宏,劈空而来,为后文直抒胸臆作了蓄势和铺垫。

“五千仞岳”,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

关于这两句诗,现在的流行看法是:河指黄河,岳指华山,两句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陆游从祖国大地上众多的山川中精选了一河一山这一长一高来代表中原大地。2009年四川高考卷答案就说,“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包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有些赏析还说是以乐景衬哀情。但情况真的如此吗?第一,河指黄河尚说得通,而“岳”为何专指西岳华山呢?似乎无人能解。第二,这两句真的是在写祖国山河的壮美,是在以乐衬哀吗?第三,写祖国山河壮美用“三万里”“五千仞”这类陆游极少采用的极具夸张色彩的词语还不够吗,何必还要写上“东入海”“上摩天”这样的赘语呢?“三万里河”自然入海,“五千仞岳”不可能不摩天,那么作者为何还要对此加以强调呢?

还有一个说法:三万里河总有流入东海的那一天,五千仞岳总有高到天顶的那一刻,而盼了六十六年的中原遗民啊,却怎么也盼不到朝廷恢复中原的军队。

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遗民”指中原沦陷区的人民。“泪尽”二字极写人民的痛苦与酸辛。尤其是一个“尽”字,写出了痛苦之深,酸辛之重。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南望”表现出沦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又”表示多次,说明遗民盼归时间之久。虽然六十多年过去了,但是遗民望归之心依然未泯。这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提醒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恢复大业。同时说明,多少次南望已成为泡影了。从这个意义上看,“又”字还包含着对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的鞭笞。


名家评价

清华大学教授蔡义江:黄河和华山当时都在敌人控制之下,诗人极力歌颂河山之雄伟,以引人后两句,尤能起到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山河如此,民心如此,我们堂堂中国为何总不能振作起来而有所作为呢?“王师”北伐就那么困难?朝廷里享受着厚禄的当权者难道就忍心让千百万“遗民”年复一年地受金人的欺压蹂墉而永远失望吗?如此等等,都是这首小诗中所包含的潜台词。

山东大学教授邹志方:此诗妙处在于,感慨由虚景生发,运用诗思从对面飞来手法,明明是诗人北望而有感,却出以遗民“泪尽”“南望”而有情,感慨便加深一层。


试题精选: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思考问题 1 本诗是一首爱国诗,作者却从“河”和“山”两处景物写起,请你查阅历史资料,说说诗人这样安排的用意。 2 诗文的后两句中的“泪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两句诗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透过这首诗,你能从中看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诗人这样的形象,对后世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请你结合创作背景,谈谈你自己的想法。 参考解析 1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岳,指西岳华山中立地擎天的峰柱。滔滔大河,奔流入海;巍巍高山,上接青冥: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如此壮阔的山河,却长期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 诗的前两句以壮丽景色衬托后两句的悲愤心情,使诗中蕴含的情感更加凄楚而沉重,令人读后产生强烈共鸣。 2 “泪尽”一词,将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地表达了出来。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愿望落空。南宋统治集团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通通丢在脑后,是多么可叹! 该诗表现出诗人对沦陷区壮美山河的殷殷怀恋和对故国百姓遭际的深深同情,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南宋政权的极度失望和万重愤慨。 3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有着至死不变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意念的爱国者形象,而这种精神和意念不仅使其在同时代诗人中无人比肩,即使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也极为罕见。 其诗其词既章法整饬谨严,又风格多样,或气壮语豪,飘逸奔放;或沉郁顿挫,情调低婉;或自然流畅,清新俊逸,宛如一泓清灵却不见底的深泉,涓涓流淌在后世文人的精神河床上,涵育滋养着后人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作者简介: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