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引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诗题与背景:

  《秋风引》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秋风引:即秋风曲。引:一种文学或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即引子,开头。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作于被贬期间。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有感而作。


逐句释义: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秋风是从哪里吹来的?萧萧秋风送来了一群群的大雁。
  至:到。
  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雁群:成群的大雁。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清早秋风来到庭园的树木上,孤客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
  朝:凌晨。
  庭树:庭园的树木。
  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闻:听到。


秋风引 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此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作者孤独、思乡的感情。其妙处在于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而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是说,秋风是从哪里吹来的?萧萧秋风送来了一群群的大雁。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进一步推寻思索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是说,清早秋风来到庭园的树木上,单身旅居外地的人即作者自己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作者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的“孤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这时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是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作者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是因为孤独、思乡。


名家点评:

  《删订唐诗解》:唐汝询曰:秋风起而雁南矣,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吴昌棋曰:用意最妙。

  《唐诗笺注》:谁不闻而曰“最先闻”,孤客触绪惊心,形容尽矣。若说“不堪闻”,便浅。

  《诗法易简录》:李锳:咏秋风必有闻此秋风者,妙在“最先”二字为“孤客”写神,无限情怀,溢于言表。

  《唐诗选胜直解》:风无形,随四时之气而生,曰何处惊之也。秋风秋雁并在一时,若风送之者然,况万物经秋,皆将黄落逐臣孤客,无难为情,曰“入庭树”,曰“最先闻”,惊心更早,宋玉悲秋,略与仿佛。

  《诗境浅说续编》:四序迭更,一岁之常例,惟乍逢秋至,其容则天高日晶,其气则山川寂寥。别有一种感人意味,况天涯孤客,入耳先惊,能无惆怅?苏颋之《汾上惊秋》,韦应物之《淮南闻雁》,皆同此感也。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试题精选:

1.《秋风引》一、二两句写出了秋风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秋风刚至或萧索凄凉的特点。


2.后人为什么说“孤客最先闻”中“最”字用得好?请联系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表现了孤客对物候变化的敏感,写出了孤客羁旅漂泊思家念归的心情。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秋风”是理解本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秋风”是诗人吟咏之物,由秋风的到来“雁群”,由“雁群”引出庭树,由秋风中的“雁群”引起诗人“孤客最先闻”的共鸣。整首诗的意象和情感都是在秋风中展开的,所以说,“秋风”是理解本诗的关键。


4.诗中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孤客最先闻。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和思归之情。


5.诗中咏风非常巧妙,请以“萧萧送雁群”一句为例作简析。

参考答案:“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展现了出来。


6.钟惺在《唐诗归》中评价《秋风引》一诗:“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但有人认为《汾上惊秋》一诗就必须说“不可闻”。两个结句,内容相似,哪一个结句更为巧妙?请结合诗歌加以简评。

参考答案:

(1)“最先闻”更为巧妙。“最先闻”采用曲笔,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应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为什么唯独孤客“最先”听到呢?含蓄地写出了羁旅在外之人对时序、对物候的特殊敏感,暗示出诗人的羁旅之情、思归之心。

(2)“不可闻”更为巧妙。“不可闻”采用直笔,直表情意,直接点明思乡之情之重,且与前三句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洽。


7.此诗中,诗人流露出哪种情思?(2分)

A.送别之情

B.思归之心

C.喜悦之意

D.愤怒之思

参考答案:B


8.“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意境与下面哪一项相近?(2分)

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参考答案:A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年),唐朝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进士,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集团,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友善,并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杨柳枝词》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收录其诗作703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