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语拼音:Keji;英语: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学技术的简称,也是科学技术的合称。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

  科学与技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出的新的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新产品等,技术是科学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科学对生产就没有实际意义。

  技术对科学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新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

科学(Science)、工程(Engineering)与技术(Technology)

  科学、工程与技术的分别,通常并不明确。一般来讲,工程放在较多的焦点在实际经验上,科学放在较多在理论和纯研究上,而技术则介于两者之间。

  科学是对自然合理地研究或学习,焦点在于发现(现象)世界内元素间的永恒关系(原理)。它通常利用合乎规则的技术,即一系统建立好的程序规则,如科学方法。

  工程为对科学及技术原理合理的使用,以达到基于经验上的计划结果。

  例如,科学可能会学习电子在导体内的流动。此一知识即可能会被工程师拿来创造工具或设备,如半导体、电脑及其他类型的先进技术。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同时也是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史。科学技术一开始就由生产决定。社会生产不断给科学技术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的研究对象。科技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又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在当今时代,大到国计民生,小到衣食住行,科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几乎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的影响从来没有如此广泛而深刻。历史和现实表明,科技的进步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但提高了人类的物质文明,还提升人类的精神文明。然而,历史和现实还表明,科技在发挥其正面作用的同时,又释放出一些副作用。科技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快速增长的经济却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诸如此类的技术给人类带来方便和希望的同时,也为人类制造了一些伦理难题,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增添了几许忧虑和恐慌。科技已在不知不觉中腐蚀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科技在扩大人类自由的同时,又限制了人类的自由。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同时,其双刃剑现象业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科学技术是人认识和实践的结果。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而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善和恶。人是科学技术的主体,科学技术离不开人。人类创造并应用着科学技术的同时还应赋予其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它朝着造福于人类,人和科技友好互利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行。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在20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曾指出:“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

  1.科学技术对人的物质层面的影响 人类拥有理性,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可以上天揽明月,下海擒蛟龙。在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人类通过科学技术逐步认识自然界规律并对自然界加以对象性的改造,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理论,新发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科学技术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人们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平均寿命延长。

  2.科学技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 科学和技术使人类赢得了一种崭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启蒙运动所呼唤的理性精神,全面地深入社会文化及人类精神活动的各个层面。科学的理性精神,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上,而且也深刻地表现在人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上。效率协作精神深入人心,这是在近代科学不断发展,生产技术不断取得进步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新的重要的社会价值观。科学技术的革命带来了生产效率巨大增长,而对生产效率和效益的追求,又促进了生产管理方式中协作精神的发展。因此,科学技术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都对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主体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理性就是一把“双刃剑”。现代科技的发展成就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这就是技术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有利现实和不利状况之间“冤家情结”,也就是所谓的“优势即劣势”原则。

  技术本身越发展,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帮助越全面,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类社会的威胁也就越严重。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始终,可以说是人的理性意识促进了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但是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在发挥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对人类社会主体的意识产生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对人的异化方面。一方面,科学技术对人本性产生异化。在科学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不仅导致人与自然的分裂和对抗,而且科技的工具性助长了人的趋利性,激活了人性中的贪欲,使人类的心灵充满了物质欲望,灵魂物化。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这种发展塑造了现代人偏重于物质生活和对物质生活质量的无限追求。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对人安全感产生威胁。在给人保障的同时,技术的“超人文”发展也使人生活在担惊受怕之中,人类科技已经不止一次打开“潘多拉盒子”。美国生物学家卡尔逊(RachelCarson)女士的《寂静的春天》轰动了全美国乃至整个世界。书中描绘出了因滥施农药而使得春天变得死一般寂静的景象,认为无处不在的农药和化学毒物压抑了春天的声音。而代表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同样存在潜在的危险。人口危机导致世界出现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世界性能源危机一天天加深,地球环境也一天天在恶化。人类消耗能源时破坏了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走向恶化,人周围的环境越来越不利于自己的健康和平安生存。

  如何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面对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两面性,我们应该积极的应用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方面,而尽量规避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消极面,从而为实现人对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

  1.关注科学技术的人本价值 科学技术既是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也是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成果。因此,人是科学技术的主体,科学技术离不开人。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善和恶,是人类对科学技术的选择和运用,使它负载了价值的、伦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等诸多因素,造成了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现象,但这已非科学技术本身。以人为本,关注人,关注文明应当是科学技术的出发点。爱因斯坦1931年在对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演讲时指出:“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奋斗上的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的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造福于人类,而不至成为灾害。”

  2.辩证的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至少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科学的维度,另一个是人文的维度。对科学技术价值的衡量,除了要以“科学”这一尺度衡量外,更应该以“人文”——人类所得到的利益,长远的可持续利用的价值来衡量和规范。当代科学技术已如此广泛和深入地融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科学技术的主体是人,其活动带有人的色彩。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是为了实现人的基本价值,应当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完善。我们应该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选择,进行可行性论证,考虑我们人类为此而付出的成本和代价,精确地计算投入和产出的比例。为了取得最大的人类性效益,我们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科学项目都是利大于弊。科学的“双刃剑”面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前生物圈的状态——空气污染,水污染,正在消失的热带雨林,数以千计的物种正濒临灭绝,大面积的土地承受着远远超过其负担能力的耕种,过去曾经是森林的地带已经消失,饥饿,营养不良,消失的湿地,消失的草地,恶化的环境引起了大量的疾病。所有这一切,一方面应归咎于以机械论为基础的科学主义的世界观,另一方面应归源于科学的外部社会环境对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的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