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导弹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美国AIM–132空空导弹

空空导弹( air-to-air missile ),从飞机(或直升机)上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主要装备战斗机、战斗轰炸机和攻击机,是作战飞机的主要空战武器。它与机载火控系统、发射装置和检查测量设备一起构成空空导弹武器系统。

简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首先研制成功X–4型有线制导空空导弹,曾在战争中少量使用。战后,空空导弹的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这一代导弹只能对亚声速轰炸机实施尾追攻击,射程2~6千米,主要有美国的AIM–4“猎鹰”、苏联的AA–1“锥子”导弹等。第二阶段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这一代空空导弹开始采用单室双推力火箭发动机,速度可达马赫数3,已能对付超声速轰炸机,普遍采用比例式导引规律,具有一定的全天候作战能力,主要有美国的AIM–9“响尾蛇”和苏联的AA–3“阿纳布”空空导弹等。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的实战结果表明,这类导弹不适于攻击高速大机动目标。第三阶段是60年代后期至90年代。这一阶段重点发展了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如美国的AIM–9L“响尾蛇”、法国的“魔术”2等)和远程攻击空空导弹(如美国的AIM–54C“不死鸟”、苏联的AA–10“白杨”和法国的“米卡”等)。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开始装用锑化铟作探测元件的红外导引头,中程空空导弹改用脉冲多普勒和单脉冲体制,远程空空导弹采用复合制导,使制导精度明显提高。第四阶段是90年代以后。这一阶段空空导弹的抗干扰能力增强,离轴发射角大,引信与战斗部配合好,有的战斗部还能定向爆炸;由于应用推力矢量技术和固–冲发动机,机动性提高,如美国的AIM–120、俄罗斯的AA–12、以色列的“怪蛇”Ⅳ空空导弹等。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自行研制出数种空空导弹,如“霹雳”5、“霹雳”9等。

组成与分类

空空导弹由弹体、制导系统、推进系统、战斗部等组成。弹体多采用正常式或鸭式气动布局,弹翼与舵面多呈XX形配置。弹上制导系统或单独或与载机上的有关设备共同控制导弹按确定的导引规律导向目标,其构成随制导方式而定。战斗部多装高能炸药,也有用核装药的,其引信多为红外、激光和无线电近炸引信或触发引信。

空空导弹按射程分为近程(小于20千米)、中程(20~80千米)和远程(大于80千米)导弹,按制导方式分为红外制导、雷达制导和复合制导导弹。近程多采用红外制导,可以发射后不管,导引头的跟踪范围和跟踪角速度大,能实施离轴发射,最小发射距离为300~500米,横向过载30~60g,机动能力强,基本上能对目标实施全向攻击,但正面迎头−10°~10°左右仍为盲区;前半球攻击时,最大发射距离可达20千米。20世纪末出现的一些中程、远程导弹多采用雷达或红外末制导技术,载机的火控系统也多具有下视、下射能力,能攻击超低空飞行的飞机、直升机和巡航导弹;有的中程导弹还具有较强的近距格斗能力。红外制导导弹的制导原理是红外导引头把探测到的目标热辐射变换成电信号,经放大、选频与基准相位比较后得到误差信号,形成控制指令,驱动舵机工作,操纵舵面偏转,控制导弹飞向目标。雷达制导的导弹,由雷达导引头接收目标回波信号,进行计算判断,形成控制信号,控制导弹飞向目标。根据雷达发射机所在位置不同,雷达制导导弹又分主动式和半主动式。主动式的雷达发射机装在导弹上,半主动式的雷达发射机装在载机上。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制导方式,如弹道初始段采用程序控制、惯性制导或由载机发射控制指令,末段为主动雷达制导、半主动雷达制导或红外制导。

发展趋势

近程空空导弹将采用阵列红外探测元件多频段制导方式,以提高导弹全向攻击能力和目标识别能力,允许更大的离轴发射角。中程、远程空空导弹将加强隐身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高制导精度、抗干扰能力和机动能力,加大有效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