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童第周汉语拼音:Tong Dizhou,1902~1979),中国实验胚胎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2年5月28日生于浙江鄞县,1979年7月30日卒于北京。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30年赴比利时比京大学留学,获科学博士学位。历任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员,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海洋研究所所长、动物研究所所长、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曾任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30年代曾对海鞘卵子的分裂球进行多种的配合研究,用分裂球活体染色法追踪染色部分在发育中的去向,证明海鞘的镶嵌型发育远不像过去认为的那样严格,细胞间的相互关系或多或少是决定性的,纠正了过去的观点。对两栖类胚胎发育的研究,着重探讨了胚胎发育的极性或轴性,以纤毛的运动作为实验对象和极性指标,他的研究不仅使胚胎学家对纤毛运动的决定获得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从纤毛运动进一步探讨胚胎极性这样一个胚胎发育的重大问题。关于文昌鱼发育的研究是从分离裂球研究卵子的调整能力出发,研究裂球之间的相互关系、胚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致诱导作用等,使胚胎学界对文昌鱼个体发育有了全新的认识,由于文昌鱼的分类地位,对于理解系统发育起到了启迪作用。晚年进行了细胞核和细胞质在发育中的关系的研究,这是很早就引起实验胚胎学家关注的问题,证明了在个体发育中,不是细胞核决定细胞质发育的方向,而是细胞质决定细胞核的命运,核与质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性状的出现不完全控制于细胞核,细胞质也有其重要作用,细胞质内的细胞器都有各自的遗传功能。与牛满江教授合作进行了核酸对发育性状影响的研究,证明信使核糖核酸能诱导金鱼遗传性状的改变,外源mRNA和DNA不仅影响到第一代,并且能遗传到后代。从教多年,培养了大批学生,有不少学生成为中外知名的学者。发表了《发育的分析》、《无脊椎动物胚胎学》等专著及《两栖类动物纤毛诱导之研究》、《文昌鱼卵子分裂球的发育能力的研究》、《细胞核的移植》、《从胚胎发育看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功能》等学术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