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拼音:shēnɡ  部首:  总笔画:11  部外笔画:5  结构:上下  五笔:TTGF  倉頡:HHQM  次常用字 

基本释义:

  • shēnɡ

  管乐器名,一般用十三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吹奏:笙歌。芦笙。笙管乐(yuè)。

便捷查询:

”字书法
作者:赵孟頫
”字书法
作者:唐寅

笙 shēnɡ

  1. 中国汉族古老的吹奏乐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传统笙一般为十三、十七或十九簧,经过改良后有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三十六、三十七、四十二簧等多种。传统笙以手指按孔以控制那一支管发声。改良的笙加上按键,一个手指可以控制多个按键,以便控制更多的音。芦笙,是苗、侗、水、瑶、仡佬等族单簧气鸣乐器。【百科】 ,自由簧管气鸣乐器。中国传统气鸣乐器中能奏出和音的乐器,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象形文字记载。最初形制同排箫相似,用绳或木框把发音不同的竹管排列在一起。后来增加了竹质簧片和匏质(葫芦)笙斗。周代的乐器八音分类中,笙为匏类乐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古匏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笙。春秋、战国至汉代,笙、竽是重要乐器,特别是竽。南北朝至隋唐时,笙有19簧、17簧、13簧多种,后又流行17簧义管笙,在17簧以外另有两支义管,供转调时替换用。唐代以后,又将体大质脆、吹奏费力的匏质笙斗改为木制。明、清以后,笙广泛应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说唱的伴奏中。中国的笙于盛唐之时东传日本。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内,收藏着中国唐代制作的6支笙、竽。现代笙为铜质笙斗。因流传区域广阔,外形有大小、圆方、长短的不同,常见的有苏笙、大笙、方笙、加键笙、转盘笙、抱笙和排笙等。苏笙最初流行于江南,现各地均有,在东北、华北叫小圆笙。除独奏外,也用于戏曲、歌舞的伴奏和器乐合奏。大笙又叫京笙或低音笙,体积比苏笙大。过去流行在华北、东北一带,现各地都有。方笙的笙斗为长方形,流行在河南、安徽等地。加键笙、转盘笙、抱笙和排笙等,都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改革品种。各种笙的音域为:13簧a1~d3,14簧d1~e3,17簧高音笙a1~d3,17簧中音笙a~d2,中音抱笙d~#c3,低音抱笙 D~#c1,键盘排笙 D~e3

《康熙字典》释义

  【未集上】【竹字部】 

  【唐韻】【廣韻】所庚切【集韻】【韻會】【正韻】師庚切,??音生。【廣韻】樂器也。【世本】隨作笙。一曰女媧作。【說文】笙,十三簧,象鳳之身也。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釋名】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也。《博雅·釋樂》以瓠爲之,十三管,宮管在左方。【白虎通】笙者大蔟之氣,象萬物之生故謂之笙。【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註】大者十九簧,和,十三簧者。【前漢·律歷志】匏曰笙。【註】匏,瓠也。列管瓠中,施簧管端。【書·益稷篇】笙鏞以閒。【詩·小雅】笙磬同音。【周禮·春官】笙師掌敎歙竽、笙。 又細也。【揚子·方言】笙,細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閒,凡細貌謂之笙。【廣雅】笙,小也。 又地名。【左傳·宣十八年】歸父還自晉至笙。【註】笙,魯境。 又簟名。【揚子·方言】簟謂之笙。【左思·吳都賦】桃笙象簟,韜于筒中。 又叶師莊切。【詩·小雅】鼓瑟吹笙。叶下將、行,行音杭。 又【字彙補】疏臻切,音莘。【史記·齊世家】遂殺子糾于笙瀆。【索隱曰】鄒誕生本作莘讀,莘、笙聲相近。

  考證:〔以瓠爲之,十三管,宮管在左方。〕 謹按此數語出博雅,誤列入釋名語中。今於以瓠句上增博雅釋樂四字。〔【白虎通】笙之爲言施也,牙也。萬物始施而牙,太蔟之氣也。〕 謹按原文笙作匏上二語乃匏之訓詁,與笙字無涉。今据本書改笙者大蔟之氣,象萬物之生故謂之笙。〔【書·益稷謨】笙鏞以閒。〕 謹按益稷不稱謨,謨改篇。

《说文解字》释义

  【卷五】【竹部】 编号:2972   笙,[所庚切 ],十三簧。象鳳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大者謂之巢,小者謂之和。从竹生聲。古者隨作笙。

首字为“笙”的词语

  笙篪  笙丛  笙歌  笙管  笙管乐  笙鹤  笙篁  笙簧  笙籁  笙乐  笙弄  笙暖

  笙匏  笙磬  笙诗  笙舞  笙箫管笛  笙箫  笙咽  笙庸  笙镛  笙竽  笙钥  笙钟

  笙筑


首字为“笙”的成语


  笙歌鼎沸  笙磬同音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笔画检字表:1-8画9-13画14-16画17-48画  常用字表  通用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二级字表三级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