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堵墙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四堵墙汉语拼音:Disidu Qiang;英语:fourth wall),在镜框式舞台上,通过人们的想象位于舞台台口的一道实际并不存在的“墙”。它是由对舞台“三向度”空间实体联想而产生、并与布景的“三面墙”相联系而言的。它的作用是试图将演员与观众分开,使演员忘记观众的存在。

  第四堵墙的概念,是适应戏剧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真实地表现生活环境的要求产生的。它萌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孕育于启蒙运动时期,成形和完善于19世纪下半叶批判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演出中。最早从理论上涉及“第四堵墙”实际概念的是18世纪法国的狄德罗,最早用“第四堵墙”这个术语表述这个概念的是法国戏剧家G.柔琏于 1887 年提出的。H.易卜生、A.契诃夫、M.高尔基、萧伯纳等人的戏剧创作对促成舞台上第四堵墙概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四堵墙的戏剧观念,在形成K.C.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导演理论中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