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韵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等韵汉语拼音:Dengyun;英语:Rhyme),以音节表为主要方式对汉语字音进行分析的一门学科,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等韵学通常与等韵不分。

  等韵学以字母表示汉语的声母,以五音或七音分析声母的发音部位,以清浊来分析声母的发音方法,以等呼来分析韵母的结构,以转、摄来归纳韵母的类别,以编制等韵图来表现汉语的声韵配合关系,以制订等韵门法来指导使用等韵图、调整韵图和反切之间的差异。等韵学的兴起,使汉语语音的研究在韵书、反切的基础上更加深入、更加系统、更加精密。

历史发展

  等韵学约起源于唐代中叶。由于宗教传播和文化的发展对辨字审音的精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分韵编排反切的韵书已不能满足需要,这就推动了对汉语语音的进一步研究。魏晋六朝以来,通过对反切、双声叠韵、四声的研究,汉语语音学的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韵书的编制代表了这一时期语音学的成就。但是韵书的体例表明,这一时期学者们对分别韵部和声母的注意大大超过了对声调的注意。并且,韵书中各韵所包含的实际韵母多少不等,反切虽然能帮助分类,但各类间实际的区别究竟是开合的不同,洪细的不同,还有其他的不同,不能得其要领。韵和韵之间的关系如何,更不好确定。在这种情况下,悉昙家从梵语语音学中得到的知识便和研究汉语语音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等韵学遂应运而生。

相关研究

  等韵学对汉语声母的认识表现在字母、七音(或五音)、清浊的学说中。字母的产生,标志着对汉语声类的认识已由感性走向理性、 由零乱走向系统。字母归纳为七音 ( 或五音),分别出清浊,说明对声母的发音机理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字母、七音、清浊的名称、次序和分类在各种韵图中本来有些差异,后来逐渐统一,即成为通行的36字母。36字母大体上反映了唐宋间汉语标准语的声母系统。把等韵学的理论和等韵学对汉语语音的认识具体地、集中地表现出来的是等韵图。早期韵图主要表现《广韵》系统韵书的语音系统,韵书中每一个反切在韵图中都有对应的位置。但是韵图的组织和反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为了解释和调和这些矛盾现象,等韵家制定了一些条例, 这些条例总称为 “ 门法”。在近现代西方语音学理论传入中国之前,等韵学在一千多年中一直是学者们辨析音理、分析汉语语音系统的主要理论手段。在上古音和中古音的研究中,等韵学知识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门学科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某些基本概念的表述和术语的定名不科学、不明确、不统一,韵图的组织不尽合理,等韵门法繁琐而且玄奥难懂,这些都使等韵学带上了神秘玄虚的色彩,妨碍了它本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