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理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精英理论英语:elitist theory),通过对社会统治者和杰出人物的研究来解释政治历史的西方政治社会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精英”一词来自于法语,其原意指“精选出来的少数”或“杰出人物”。精英理论认为,在任何一种政治体制下,社会都是由少数杰出人物统治。这些占少数的杰出人物在智力、品德、能力、财产等方面超过大多数被统治者,掌握着重要的权力资源,对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分析这些政治精英的特点、社会背景和行为特征,可以揭示现实政治的本质。

精英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理论和现代理论两个阶段。古典精英理论的3位典型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社会学家G.莫斯卡、V.帕雷托和瑞士籍德国社会学家R.米歇尔斯。莫斯卡在其代表著作《统治阶级》中认为,一切社会都存在着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社会文明随精英的转换而改变。帕累托在其代表作《思想与社会》中提出了“精英循环理论”,认为精英的兴衰和精英与非精英之间的流动是必然的,这种流动是保持社会平衡的基本因素,如果没有正常的流动,就会造成政治不稳定,酿成革命形势,导致精英的集体流动代替个人流动。米歇尔斯在其代表作《政党论》中提出了“寡头统治铁律”,认为政党和人类其他一切组织,都避免不了寡头统治的倾向。古典精英理论的作者强调精英之所以占据主宰地位,是因为他们具备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与一般大众相比较,精英团体配合默契,内聚力强,有超强的意志,能够迅速采取行动争取主动权。古典精英理论忽视阶级、民主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受到欧洲马克思主义者和美国多元主义者的批评。

20世纪50年代以后,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对精英的研究大量增加,现代精英理论由此发展起来。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政治学家H.D.拉斯韦尔,社会学家C.W.米尔斯,经济学家J.A.熊彼特等。现代精英理论受多元主义理论的影响,既重视政治精英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注意到其他社会精英和利益团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存在和意义。现代精英理论宣称“价值中立”,注重多学科的实证研究,主要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政治官员、文职官员和政治领导人的社会背景、受教育背景、信仰等在何等程度上影响他们对政策的态度,以及他们通过什么途径获得地位,其代表性如何等方面的问题,以此来说明现代社会权力关系和民主政治的特征。80年代,也有一些学者主张一种修正了的精英主义,认为政治学研究过于强调民主政体中社会力量对政府决策的影响程度,忽视了统治集团在民主体制制约下仍然能够获得政策自主性的实际问题。

参见


→ 学科目录: 政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