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简中文转换研究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重庆市情简介,简体原文

《重庆市情简介》原文,来源于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

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辖38个区县(26区、8县、4自治县)。常住人口3124万人、城镇化率66.8%。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土家族、苗族。重庆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山城、江城”,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其中山地占76%;长江横贯全境,流程691公里,与嘉陵江、乌江等河流交汇。旅游资源丰富,有长江三峡、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喀斯特和南川金佛山等壮丽景观。

重庆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多年,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又简称“渝”。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1891年,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1929年,正式建市。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国民政府战时首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负责领导国统区、港澳及海外地区的党组织和统一战线工作,形成的“红岩精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民盟、民建、九三学社和民革前身之一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均在重庆成立。

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为中央直辖市,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改为四川省辖市。1983年,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为带动西部地区及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实施百万三峡移民,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

直辖以来重庆发展取得显著成就。重庆紧紧围绕国家重要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等国家赋予的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体制优势,谋划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活力,形成全球重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国内重要汽车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大数据智能化创新驱动深入推进,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高标准实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动力更加强劲。三峡百万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推进,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400公里,建成“一枢纽十干线”铁路网,“米”字型高铁网加快建设、在建和通车里程1319公里,国际航线达101条。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崛起,以长江黄金水道、中欧班列等为支撑的开放通道全面形成,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以重庆为中心运营,对接“一带一路”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务实推进,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正在形成。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统筹推进,“两江四岸”国际山水都市风貌日益彰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3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5%。

当前,重庆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干部群众精神面貌持续向上、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持续巩固。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万亿元、同比增长3.9%,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2.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6%。

中央对重庆发展十分关心、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月视察重庆,2018年3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2019年4月再次亲临重庆视察指导,对重庆提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为新时代重庆改革发展导航定向。“两点”定位,即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两地”“两高”目标,即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发挥“三个作用”,即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全市上下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抓好“十四五”规划实施,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重庆市情简介,一般软件的简体转繁体

重慶市情簡介

重慶位於中國內陸西南部、長江上遊正确的繁体应为“上游”)(注:上游,与水有关,应为“游”;遊,是玩耍、旅行的意思,如:旅游的“游”字,繁体为“遊”(旅遊))地區。面積8.24萬平方公裏正确的繁体应为“公里”)(注:“里”,在古代就是用于表示长度单位的量词,至今未变。例如在汉代,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而“裏”是“裡”的异体字,在台湾也是作为异体字处理的。),轄38個區縣(26區、8縣、4自治縣)。常住人口3124萬人、城鎮化率66.8%。人口以漢族爲主,少數民族主要有土家族、苗族。重慶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正确的繁体符号应为“「”)山城、江城正确的繁体符号应为“」”)(注:下文里类似的错误之处,不再指出。),地貌以丘陵、山地爲主,其中山地占76%;長江橫貫全境,流程691公,與嘉陵江、烏江等河流交彙正确的繁体应为“交匯”)(注:彙,是“词汇”、“语汇”的“彙”;匯,才是“水流会合”的意思)。旅(√)这里是正确的,“旅游”的“游”字,繁体为“遊”)資源豐富,有長江三峽、世界文化遺産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遺産武隆喀斯特和南川金佛山等壯麗景觀。

重慶是中國著名曆史正确的繁体应为“歷史”)(注:曆,是“日历”、“年历”的“曆”;歷,才是“历史”的“歷”)文化名城。有文字記載的曆史達3000多年,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因嘉陵江古稱“渝水”,故重慶又簡稱“渝”。北宋崇甯正确的繁体应为“崇寧”)(注:崇寧,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元年(1102年),改渝州正确的繁体应为“為”)(注:爲,台湾“教育部”《国语辞典》里没有这个“爲”字)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宋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稱“雙重喜慶”,遂升恭州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1891年,成中國最早對外開埠的內陸通商口岸。1929年,正式建市。抗日戰爭時期,重慶是國民政府戰時首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以周恩來同志注:以下类似的,不再指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負責領導國統區、港澳及海外地區的黨組織和統一戰線工作,形成的“紅岩精神”,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民盟、民建、九三學社和民革前身之一的“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均在重慶成立。

重慶是中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新中國建立初期,重慶爲中央直轄市,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和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54年,西南大區撤銷後改爲四川省轄市。1983年,成爲全國第一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實行計劃正确的繁体应为“計畫”)(注:劃,是“划分”、“划定界线”的“劃”,也通“畫”;但用于“计划”、“规划”等词语时,繁体一般作“計畫”、“規畫”)單列。爲帶動西部地區及長江上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統一規劃正确的繁体应为“規畫”)實施百萬三峽移民,1997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準正确的繁体应为“批准”)(注:準,是“平”(天下莫平于水)的意思,“标准”、“准则”、“瞄准目标”的“准”字,繁体为“準”;而“批准”、“准许”等词中的“准”字就是这个字本身)設立重慶直轄市。

直轄以來重慶發展取得顯著成就。重慶緊緊圍繞國家重要中心城市、長江上遊正确的繁体应为“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正确的繁体应为“製造”)業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門戶樞紐等國家賦予的定位,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生態優勢、産業優勢、體制優勢,謀劃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努力建設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現代城市。經濟結構加快轉型升級,老工業基地煥發生機活力,形成全球重要電子信息正确的繁体应为“資訊”)(注:信息,台湾一般作“資訊”,这里用“信息”也不算错)産業集群和國內重要汽車産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産業蓬勃發展,大數據智能化創新驅動深入推進,兩江新區、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高標準(√)这里是正确的,“标准”的繁体为“標準”)實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動力更加強勁。三峽百萬移民搬遷安置任務圓滿完成,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繁体一般作“提昇”)(注:“提升”与“提昇”,可通用,台湾一般作“提昇”,这里用“提升”也不算错)。基礎設施建設提速推進,高速公路通車裏程正确的繁体应为“裡程”)3400公裏正确的繁体应为“公里”),建成“一樞紐十幹線”鐵路網,“米”字型高鐵網加快建設、在建和通車裏程1319公裏,國際航線達101條。內陸開放高地加快崛起,以長江黃金水道、中歐班列等爲支撐的開放通道全面形成,中新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以重慶爲中心運營,對接“一帶一路”的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上升爲國家戰略,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務實推進,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正在形成。鄉村振興和城市提升統籌推進,“兩江四岸”國際山水都市風貌日益彰顯。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加快建設,長江、嘉陵江、烏江幹流水質總體爲優,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33天,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2.5%。

當前,重慶政治生態持續向好、幹部群衆精神面貌持續向上、高質量發展動能持續增強、社會和諧穩定局面持續鞏固。2020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5萬億元、同比增長3.9%,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3%,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2.5%,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6.6%。

中央對重慶發展十分關心、寄予厚望。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月視察重慶,2018年3月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2019年4月再次親臨重慶視察指導,對重慶提出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爲新時代重慶改革發展導航定向。“兩點”定位,即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在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兩地”“兩高”目標,即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發揮“三個作用”,即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

全市上下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切實擔當新發展使命,抓好“十四五”規劃(畫)實施,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持續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開啓正确的繁体应为“開啟”)(注:啓,是“啟”的异体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正确的繁体应为“復興”)(注:複,是“重复”、“复习”、“复赛”、“山重水复”等词语里的“複”;復,才是“复兴”、“恢复”、“收复”的“復”)的中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