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望余雪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题与背景:

  《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终南,即终南山,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说明这是一首应试诗。据《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逐句释义: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遥望)终南山,它北面的山色多么秀美,山上的积雪皑皑,似乎浮在云端。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秀:秀美。
  云端:云上,云里。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傍晚时分,长安城中又添了几分寒冷。
  林表:林外,林梢。
  霁(jì)色:指雪后天晴天空的颜色。霁,雨、雪后天气转晴。
  暮寒:傍晚的寒气。


《终南望余雪》题图
《终南望余雪》诗意参考图,清王翚绘《辋川雪霁图》
《终南望余雪》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体裁为五言绝句。作者从“望”字着眼咏雪,描写终南山的雪景和雪后增寒的感受。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自然。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是说,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它北面的山色多么秀美,山上的积雪皑皑,似乎浮在云端。山北为“阴”,所见的自然是“阴岭”;因其“阴”,才有“余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高出云端的积雪给人以“浮”的感觉。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是说,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傍晚时分,长安城中又添了几分寒冷。“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霁色”,是雨雪初晴时“林表”的色彩。“暮寒”,指傍晚的寒气,令人感到终南山的寒意超越了空间来到城里,使寒冷的感觉更加突出。


名家点评:

  明·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结句有讽。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已霁犹寒,越见积雪。

  明·玉遮《唐诗选》:“浮”字极好,诗亦佳绝,但只赋得积雪,不赋得余雪。

  清·王夫之《诗绎》:庸手必刻画残雪正面矣,作者三四只用托笔写意,体格高浑。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古今雪诗,惟羊孚一赞及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及祖咏“终南阴岭秀”一篇,右丞“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韦左司“门对寒流雪满山”句,最佳。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咏高山积雪,若从正面着笔,不过言山之高,雪之色,及空翠与皓素相映发耳。此诗从侧面着想,言遥望雪后南山,如开霁色,而长安万户,便觉生寒,则终南之高寒可想。用流水对句,弥见诗心灵活。且以霁色为喻,确是积雪,而非飞雪,取譬殊工。


试题精选:

  1.这首诗是怎样扣住一个“望”字写景的?

  参考答案:山上积雪浮荡云端、林表霁色明亮的美景,与城中暮色昏暗、寒气凛冽的景象都是望中所见的。


  2.“林表明霁色”极为生动,试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林表明霁色”一句,描绘雪后初晴,落日的余晖洒在林梢。“明”字,令人仿佛看到积雪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林表的“表”字,也用得妙。因为是夕阳,所以只有山顶上树林的末梢才能浴着日光。这一句集中表现了雪晴日出,山上积雪明亮、夺目的特征。


  3.末句“域中增暮寒”论者多指为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在言外,请略加阐释。

  参考答案:由望余雪而想到城里会因而更加寒冷,百姓会遭到寒气的袭击,寄予了诗人的关切。雪景虽“秀”,现实却“寒”,耐人寻味。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99


作者简介:

  祖咏(699?—746?年),唐朝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开元进士,与王维储光羲友善,其诗善状景绘物,多表现隐逸生活。明人辑有《祖咏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7首。(《唐诗纪事》卷二〇、《唐才子传》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