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饰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耳饰汉语拼音:ershi;英语:earring),戴在耳朵上的饰物。包括耳环耳坠等。

  在古亚述,长长的耳坠是地位显赫的象征。罗马勇士在一只耳朵上戴耳环,作为标记和装饰物。希腊人发明耳罩,即用一片金叶制成小囊,上面镶珍珠,将整个耳轮遮起来。在埃及马里等处,耳饰的形状通常是带环的小水桶或篮子,环穿过耳坠。在印度,几乎所有人都佩戴耳饰,以表明地位、财富、婚姻状况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等地妇女戴单颗的金银或珍珠耳饰。18世纪后,欧洲女性佩戴耳饰成为时尚,耳饰多做成花形,镶嵌珠宝,制作精美。当今法国意大利的耳饰,标志着欧洲耳饰设计和制作的最高水平。

  在中国,春秋以前贵族行戴冠之礼,冠之左右用绳在当耳处系一块称作瑱的玉石,有不使妄听的含意。瑱在汉代演化为珥与耳珰。珥仍如瑱。耳珰则穿耳孔而戴,式样为圆柱状,中间略细,下垂小铃或珠。汉以后,耳珰渐为耳环和耳坠所代替。北魏的耳坠,有用金丝编成,挂着小金片和金珠,长达9厘米。宋元明清时期,耳饰大为风行,自皇后至平民妇女都戴耳环或耳坠。耳环和耳坠做成花果形、鸟形、人形和各种动物形。材料有金、玉、珍珠和各种宝石。平民妇女也戴铜锡制的耳环。民国初年,西方耳饰传入中国,出现带耳夹装置的耳饰,有的耳坠还镶有钻石。现代的耳饰,一种用贵金属和珠宝制成,除美观外,有显示身份富贵的含意;另一种用铜、铝、塑料等材料制成,形状新奇,用以与时装搭配及表现佩戴者的个性。中国部分少数民族有戴耳饰的特殊风俗,如黎族妇女的耳环直径可大至6寸;瑶族男子戴耳环,是已婚的标志。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