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济之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耿济之(1899–01–20~1947–03–02),中国翻译家。原名耿匡,字孟邕,笔名济之,狄谟、C.Z等。生于上海。1917年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与瞿秋白同窗。翌年即初试译笔,翻译L.N.托尔斯泰的小说《克莱采尔奏鸣曲》;同年又与郑振铎结识,遂成挚友。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12月与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此时他已翻译了数量可观的I.S.屠格涅夫L.N.托尔斯泰等俄国作家的作品,并为1921年《小说月报》的《俄国文学研究》号外撰文和译稿,还与郑振铎合译《赤色的诗歌——第三国际颂歌》(即《国际歌》)。1922年赴苏联,先后在赤塔、伊尔库茨克、列宁格勒等地的中国领事馆及莫斯科中国大使馆工作。他始终坚持文学翻译,即使在上海“孤岛”期间,亦未曾辍笔。主要译作有:屠格涅夫的《父与子》、《猎人日记》和《村中之月》;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集》(与瞿秋白合译)、《复活》、《黑暗之势力》和《艺术论》;F.M.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译稿曾毁于一·二八战火)、《白痴》、《少年》、《死屋手记》和《卡拉马佐夫兄弟》;A.N.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柴霍甫短篇小说集》(与其弟耿勉之合译);M.高尔基的《家事》、《俄罗斯浪游散记》、《马特维·科热米亚金的一生》、《蒲雷曹夫》等。在俄苏文学的翻译方面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