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肠炎汉语拼音:Changyan;英语:enteritis),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胃肠炎、小肠炎和结肠炎。肠炎按其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肠炎。肠炎在中国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为恶心、腹痛、腹泻、粪便呈稀水样、粘液样或脓血便。伴有发热及里急后重者称为感染性腹泻。

病原

  以细菌和病毒最为常见,少数病因不明。

  ①细菌。以痢疾杆菌最为常见,其次为沙门氏菌和空肠弯曲菌;

  ②病毒。轮状病毒是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诺瓦克病毒是成人流行性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

  ③寄生虫。以溶组织内阿米巴较为多见;

  ④真菌。见于白色念珠菌。

常见肠炎

  主要有以下4种:

  ①细菌性肠炎。病原菌可分产气肠毒素性和侵袭性两大类。肠毒素性细菌性肠炎,如霍乱,表现较重度腹泻,粪便为大量水样便,无脓血,无腹痛,无里急后重感,常伴呕吐,易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一般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需及时适量的补液治疗。侵袭性细菌性肠炎,见于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为全身毒血症明显,伴有高热,重症者可发生休克。也有腹痛、腹泻及粘液脓血便等。可根据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一般选用复方新诺明、吡哌酸、氟哌酸、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②病毒性肠炎。一般不需要病原治疗,常常可以自愈。

  ③寄生虫性肠炎。由原虫和血吸虫引起较为多见。原虫性肠炎以阿米巴痢疾较多,血吸虫病多发生在流行疫区。临床表现为腹痛及急性或慢性腹泻。阿米巴痢疾应用滴灵治疗效果较好。

  ④真菌性肠炎。见肠道菌群失调。

治疗

  (1)去除诱因,卧床休息,进清淡易消化食物。

  (2)如找到致病菌,应按药物药敏试验用药,或选用黄连素0.1~0.2g,或PPA 0.5~1.0g,日3~4次/日,口服。

  (3)对症治疗,腹痛可用阿托品。脱水病人应予补液,并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发生休克者应按休克处理。

  (4)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