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癌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胆道癌( malignant tumor of biliary tract ),包括肝门部胆道、肝总管、胆总管区域内的原发性癌肿,是指原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至胆总管下端的肝外胆道恶性肿瘤。原发性胆道癌较少见,占普通尸检的0.01%~0.46%,肿瘤病人尸检的2%,胆道手术的0.3%~1.8%。在欧美胆囊癌为胆道癌的1.5~5倍,日本的资料则胆道癌多于胆囊癌。男女之比约为1.5~3.0。发病年龄多为50~70岁,但也可见于年轻人。

胆道癌约1/3~1/4合并有结石。根据癌肿部位常分为肝门部胆道癌、胆道中部癌及胆下端癌。肝门部胆道癌系指左右肝管主干及其与肝总管汇合部的癌肿,约占胆道癌的1/3~1/2,多发生于左肝管,癌肿常向对侧肝管及肝总管浸润。胆道中部癌多位于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三者交接处。胆道下端癌主要指胆总管下端癌,多归于壶腹部肿瘤。

正胆道癌包括胆管癌和胆囊癌。二者的发病率都有上升的趋势。胆道癌在临床上分为上段胆管癌、中段胆管癌、下段胆管癌。本文着重介绍上段胆管癌(肝门胆管癌)以及胆囊癌。以住对胆道癌的外科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灶,常常满足于病体本身的切除,而对淋巴清扫不够重视。近年来外科界对肝门胆管癌施行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淋巴清扫已逐渐取得共识,但对于胆囊癌的淋巴清

多数的胆道癌早期没有自觉症状,在出现黄疸以前难以引起注意,由于发现的较晚,多数患者已失去手术时机。但是,胆管癌在其很小的时候便能导致黄疸,有助于早期发现。因为胆管直径仅有数毫米,发生了很小的癌也能够阻塞胆汁的流出而发生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