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炎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胸膜炎汉语拼音:Xiongmoyan;英语:Pleurisy),由感染性炎症(结核性、化脓性、寄生虫性、真菌性等)、肿瘤、变态反应性疾病、胶原病等所引起的胸腔疾病。以结核性胸膜炎最为多见,青年最易罹患此病。临床常见以下类型。

结核性干性胸膜炎

  由结核病灶直接蔓延到胸膜,胸膜充血、水肿及细胞浸润,胸膜表面有少量纤维蛋白渗出使胸膜增厚粗糙。愈合后形成胸膜粘连,也有时不留痕迹。

  发病急,畏寒,轻或中度发热,病侧有针刺样痛,干咳,呼吸运动受限,呼吸音低,可听到胸膜摩擦音。X射线检查病变轻微时可无改变,若有广泛性纤维蛋白渗出,肺野透明度普遍下降,隔肌运动可受限。抗结核药物治疗至少一年。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原发感染后机体过敏反应增高,使以前播散于胸膜下的病灶突然发炎而破溃到胸膜腔,产生变态反应引起胸膜渗出;或肺部病灶直接蔓延到胸膜引起胸膜浆液纤维蛋白渗出。多为单侧,血行散播时可为双侧性胸水。积液量多,长期不吸收或治疗不当可出现胸膜增厚及粘连。多急性发病,有中、高度发热,畏寒,盗汗,虚弱,全身不适,干咳,胸痛,出现积液后胸痛消失。大量积液可引起呼吸困难、紫绀、纵隔及心脏移向健侧。胸腔积液为透明藁黄色,少数呈血色,细胞多为淋巴细胞,涂片及培养检查结核菌阳性率不高。体检及X射线所见,患侧胸部膨隆,肋间饱满增宽,胸廓扩张受限,叩诊为实音,呼吸音消失或降低。抗结核药物治疗至少一年,以防止肺部出现结核病变,并应积极抽液以防止胸膜粘连和增厚。

癌性胸膜炎

  胸内或胸外癌肿,直接侵犯或转移到胸膜所致淋巴系统循环障碍而聚集成胸水。多为血性液体,且抽取后迅速增长,多无发热,有胸闷及进行性呼吸困难。胸液中可找到癌细胞。由于发生了胸水即属晚期肿瘤,所以对原发癌治疗效果不佳。对癌性胸水,可于胸腔内注入抗癌药物,抑制胸水增长。少数患者需行胸膜硬化治疗。

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

  胸膜的原发肿瘤。表现剧烈胸痛、咳嗽、进行性气短、伴体重减轻、发热,胸部扩张受限。预后不佳。向胸膜腔内注入氮芥或丝裂霉素等可延长抽液时间。

类风湿性胸膜炎

  多见于男性。表现为咳嗽、胸痛、活动后气急、关节痛和杵状指;或无明显症状而在常规X射线检查时发现。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可好转。

系统性红斑狼疮胸膜炎

  胸部表现为间质性或支气管肺炎、干性或渗出性胸膜炎,有多形皮损呈广泛对称分布,面部有蝶形红斑,不规则发热,关节酸痛。心脏及肾脏可受累。胸液多为单侧渗出性,有时可为血性。骨髓或血中可找到狼疮细胞,抗核因子阳性,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反应性胸膜炎

  在腹部疾病及腹膜后疾病时,可出现反应性胸膜炎,即无有关细菌侵入,而经过膈下的淋巴引流到胸腔所致。一般多在处理原发病变的同时而自然消退,但膈下脓肿引致者若处理延误可变为脓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