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鸣乐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膜鸣乐器(membranophone),以张紧的膜为声源体,通过敲击、摩擦或以声波等方式激发使其振动发声的乐器。现代乐器分类法中的五大类之一。

膜鸣乐器包括除铜鼓、钢鼓以外的所有击奏鼓;还包括几种不常见的擦奏鼓和膜管。鼓,通常以弹性皮膜张紧于筒体口上构成。鼓筒分两端开口和一端开口两种。两端开口的鼓,有的两端均张膜,称双面鼓;有的仅一端张膜,称单面鼓。鼓面一般为圆形,少数鼓有方形、矩形、菱形、三角形和八角形等。鼓筒形状有多种,对各种鼓的再分类,即按鼓筒形状区分。

用作鼓膜的材料甚多。如牛、羊、猪、狗、猫、山鼠、马、驴、驼、鹿、狼、豹、海豹、海象等的皮革、膀胱或肠衣,蛇、蟒、蜥蜴等爬行类的皮膜,鲨鱼等鱼皮,经加工的绢布纸张,合成树脂薄膜等。鼓筒材料有陶土、烧瓷、竹木、葫芦和椰子等果壳以及金属、塑料等。

多数鼓用槌击奏。鼓槌的长短、粗细、硬软和形状很多。一般用木、竹、藤等材料制成。最简单的仅用一根棒。有的棒端有球形或弯曲成多种形状的槌头;有的槌头裹以皮革、橡胶、毛毡或织物等不同硬度的材料;亦有双头鼓槌,两头大小、形状或包裹材料往往不同;有的鼓槌呈板条或刀片状;还有用一把钢丝扎成的“刷槌”。鼗鼓(拨浪鼓)则用固定于鼓筒两侧的一对“耳槌”往复转击。

膜鸣乐器一般不定音,无固定音高;有少数击奏鼓按一定音程或音阶定音。敲击鼓膜的不同部位,能产生不同音色、音量;有些鼓的边框也属击奏部位。用手的不同部分——指、掌、腕,和用不同形状、硬度的鼓槌击奏,能产生不同的发音效果。演奏铃鼓等手鼓(即达卜)时,除手击或槌击外,常伴以手指搓擦或摇震等,以产生多样效果。击鼓中以手掌或织物捂压鼓膜,能产生弱音效果;有些鼓在鼓膜中心区涂粘颗粒或膏状物,或贴近鼓膜加装“响弦”等,都能使音色或音高有所变化。

对膜鸣乐器的再分类,一般对各种击奏鼓按不同筒形划分,对非筒形的箍圈鼓和锅形鼓,以及不同击发方式的摇奏鼓、擦奏鼓和膜管,则另设类。

筒形鼓

按不同筒形分为:①圆柱筒鼓;②粗腰筒鼓(琵琶筒鼓);③圆锥筒鼓;④细腰筒鼓(沙漏筒鼓);⑤有脚鼓;⑥座墩鼓(高脚杯鼓);⑦长筒鼓。

箍圈鼓

鼓筒很浅(如手鼓、铃鼓和八角鼓)或仅为一个圈环(如中国的太平鼓和日本的团扇大鼓)的鼓。

锅形鼓

包括定音鼓和鼓筒类似盆、罐、缸、罈大口花瓶等有底容器的鼓。

摇奏鼓

有两种:一种是内装卵石类颗粒,摇动时撞击鼓膜发声;另一种是鼗鼓。

擦奏鼓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鼓膜中心插入一根细长棒,用手使之升降或旋转,使其摩擦鼓膜发声;另一种是在鼓膜中心拴上一条绳或一撮马尾,用手捋之,使鼓膜振动发声。

膜管

形式多样,基本结构为一根简单的管,在管端或管侧膜孔贴薄膜,用嘴含着吹口哼、唱或说话,以声波促使薄膜振动而产生音响。欧美和非洲均有这种乐器,有的属儿童玩具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