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汉语拼音:Zishen Mianyixing Rongxuexing Pinxue;英语: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由于产生了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而使自身红细胞破坏产生的溶血。是溶血性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当人的免疫监视功能异常和红细胞的抗原性发生变化或外来感染如支原体与红细胞有相同的抗原性时,则会产生自身抗体。

  根据抗体作用的最适温度,本病分为两类:①温抗体型。由温抗体IgG引起,作用最适温度37℃,可发生于任何年龄,20%~30%病例原因未明称原发性,其余为继发性,常继发于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风湿病、某些感染和慢性炎症及卵巢瘤等,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和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有助诊断。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主要是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切脾治疗。②冷抗体型。又分为两种:①冷凝集素综合征和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冷凝集素综合征由冷抗体IgM引起,因在低温最适是0~5℃)时能直接凝集红细胞并产生雷诺氏现象而得名,除原发性者外,可继发于感染如支原体肺炎或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等,冷凝集素试验效价增高有诊断价值,除治疗原发病外,可用免疫抑制剂,严重者可输洗涤红细胞和血浆置换。②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很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