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 间道归凤翔 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 与亲故别 因出此门 有悲往事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
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唐·杜甫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 间道归凤翔 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 与亲故别 因出此门 有悲往事》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至德二载,为公元757年。载,唐自玄宗天宝三年改“年”为“载”,至肃宗乾元元年又改为“年”。京,指长安。金光门,长安外城有三座门,中间一座叫金光门。间道,偏僻的小路。凤翔,在今陕西,肃宗时一度改名西京。左拾遗,职司规谏君主,荐举人才,属门下省。移,这里是贬降的意思。华州,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掾(yuàn),属官的通称,这里指当时降为华州司功参军。

  “安史之乱”中,杜甫曾被叛军捉住,押往长安至德二载(757年),杜甫身陷长安时,曾于四月间冒险从金光门混出城,由小路到了凤翔见唐肃宗(因二月间唐肃宗已自灵武至凤翔),被任命为左拾遗。当年十月在长安收复后,肃宗返长安,杜甫随皇帝回京。次年(乾元元年),因宰相房琯战败去职,杜甫上章辩护,触怒肃宗,北海太守贺兰进明又进谗言,遂贬华州司功参军,恰好又从金光门出城,杜甫抚今追昔,悲慨万分,写下此诗。

  此诗选在紧接《春宿左省》之后,使题中的“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云云有所照应,也见出本书编选者的用心。


逐句释义: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昔日曾从此道往凤翔(投奔唐肃宗)归依朝廷,那时长安西郊到处是安史叛军正在作乱。
  此道:指金光门。
  昔:指至德二载。
  归顺:指投奔在凤翔即帝位的唐肃宗。
  西郊胡正繁:长安西边的胡骑正甚繁乱。胡,这里指安禄山叛军。正,一作“骑”。


  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 如今想起来仍叫人心惊胆颤,还有神魂飞散至今尚未招回。
  破胆:丧胆,惊骇。
  未招魂:指活人的神魂。意思是推想叛军占据时,臣民神魂惊散之余,应有未招而不归之魂。


  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去年刚侍从圣驾(唐肃宗)回到京城,如今又被贬官外放,难道是皇帝的意思吗?
  近侍:侍奉皇帝的官,这里指作者拜官左拾遗。侍,一作“得”。
  移官:调动官职,指由左拾遗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
  岂至尊:岂出皇帝之意。岂,一作“远”。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本人无才而且日见衰老,告别长安时驻马回望宫门(感慨万千)。
  无才:没有才能。反语,也是作者自谦之词。
  千门:原指宫中的门户,这里借代宫殿。


《有悲往事》题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追忆了作者当年九死一生从金光门混出城逃往凤翔见唐肃宗的情景,痛定思痛,感慨万千。诗的前四句回忆当年奔窜的惊险经历,辗转拜见圣上,可见其拳拳爱国报君之志。后四句写作者被贬的感受,蒙冤遭贬,又兼伤己之老迈和别亲友之悲切,含蓄的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首联“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扣题,从“悲往事”写起,述说往日虎口逃归时的险象。“胡正繁”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当时安史叛军势大,朝廷岌岌可危;二是说西门外敌人多而往来频繁,逃出真是太难,更能表现出作者对朝廷的无限忠诚。


  颔联“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暗转,进一步抒写昔日逃归时的危急情态,伸足前意而又暗转下文,追昔而伤今,情致婉曲。章法上有金针暗度之效,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之一评云:“题曰‘有悲往事’,而诗之下截并悲今事矣。妙在三、四句说往事,却以‘至今’而言,下便可直接移掾矣。”指的正是这一点。


  颈联“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转写今悲,满腔忠心却遭外贬,本是皇帝刻薄寡恩,是皇帝自己疏远他,可作者却偏说“移官岂至尊”,决无埋怨皇帝之意,故成为杜甫忠君的美谈。元人赵汸《杜律赵注》卷上评云:“子美乃心王室,出于天性。故身陷贼中而奋不顾死,间道归朝。及为侍从,虽遭谗被黜,而终不能忘君。”但若仔细体会,杜甫在这两句中还是含有怨艾之情的,只不过是说得婉曲罢了。


  尾联“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在自伤自叹中抒写眷恋朝廷不忍遽去的情怀。感情复杂而深婉,虽然写得很含蓄,实际是在埋怨肃宗。


名家点评:

  《唐诗归》:钟云:此诗不无怨,然不怨不厚。

  《杜律赵注》:子美乃心王室,出于天性。故身陷贼中而奋不顾死,间道归朝。及为侍从,虽遭谗被黜,而终不能忘君。

  《杜诗提要》:一句一转,风神欲绝。实公生平出处之大节。自觉孤臣去国,徘徊四颅,凄怆动人。

  《义门读书记》:不无少望,然淡淡直叙,怨而不怒,讽刺体之圣也。

  《杜诗说》:前半具文见意。拔贼自归,孤忠可录;坐党横斥,臣不负君,君自负臣矣。后半移官京邑,但咎己之无才;远去至尊,不胜情之瞻恋。立言忠厚,可观可感。

  《杜诗详注》:顾宸曰:……“移官岂至尊?”不敢归怨于君也。当时谗毁,不言自见。又以“无才”自解,更见深厚。王维诗云;“执政方持法,明君无此心。”与此诗同意,而老杜尤为浑成。

  《唐宋诗醇》:词意蜿曲,昔之忠款,今之眷恋皆见。怨而不怒,忠厚之道。

  《杜诗镜铨》:首四句明述己忠心苦节,妙在不露。五字怨而不怒“移官”句下)。赵汸曰:结句养虽遭贬黜,不忘朝廷也。

  《读杜心解》:题曰“有悲往事”。而诗之下载并悲今事矣。妙在直、四说往事,却以“至今”为言,下便可直接移掾。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4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